水流过的岁月 在记忆深处,老家院子角落里立着一段废弃的金属管道。它孤零零的,像被时光遗忘了。我小时候曾满心疑惑,跑去问妈妈:“这东西从来没人用,为啥不拆掉呀?”妈妈眼里闪过一丝怀念,微笑着说:“这是我小时候家里的压水井。那时候还没通自来水,全家吃水全靠它呢。”在妈妈的回忆里,压水井就是家中的用水命脉。每天清晨,阳光洒在院子里,外婆就会熟练地握住压水井的压杆,一下又一下地用力向下压,清澈的井水便涌进桶里。那时候,水来得并不轻松,每一滴都饱含生活的味道,洗衣、做饭、打扫,样样都离不开它,承载着生活的琐碎与温暖。时代的脚步日益加快,自来水通进了家 艺苑 2025年06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19 浏览
跨越万里的筑路梦 3月7日,我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准备前往刚果(金),看到机场车流如织,停机坪上飞机起起落落,承载着人们归家的迫切与远行的壮志。我思绪万千,心里满是父母的不舍与叮咛,领导的期待和嘱托。经过一番长途飞行辗转,当我站在刚果(金)炽热的阳光下,望着眼前这条中铁六局建设者亲手铺就的姆韦内迪图——卡尼亚马现代化公路蜿蜒伸向远方,我的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非洲这片土地,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忐忑。今天,这条凝聚着中刚友谊的道路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更见证了我个人从犹豫到坚定、从生涩到成熟的全过程。作为中铁六局海外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 艺苑 2025年06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32 浏览
指尖上的文明密码 探索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鲜活印记 推开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大门,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这里不仅陈列着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更珍藏着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路到明清宫廷的珐琅彩釉,从苗绣银饰的民族图腾到苏绣双面异色的光影魔术,无声却生动地展现着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与卓越成就,每一件展品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鲜活印记。步入中国工艺美术馆,时光仿佛在此凝固。馆内依据工艺门类与历史脉络,将璀璨的艺术瑰宝分置于不同展厅,每一处都似打开了通往特定时空的艺术之门,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玉器展馆宛如一座晶莹剔透的艺术圣殿,最是让我沉醉。展 艺苑 2025年06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19 浏览
过会 农村有集,集市有会,有乍暖还寒的二月会、容易让人淡忘的四月会,最受大人们重视、孩子们喜欢的,是小满会。为什么?因为人多。三县交界的村子,会在小满这一天,塞满人、塞满货、大大的麦场挤着牲口,塞满儿时的大欢乐。小学的晨读前是晨跑,因校园场地所限,晨跑都在校外跑。凌晨六点左右,本应慵懒的村庄,在这天早上都会早早醒来,十里八乡摆地摊的商贩们,在地上摆砖头、画石灰线占“地盘”,虽各自为阵,但也规整,从远处看一个个或长或方的格子,彰显着“掌柜们”的实力。晨跑队伍溜着石灰线的边,避着砖头块,喊着“一二三四”往前跑,声音比往日杂乱得多,声调很高 艺苑 2025年06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0 浏览
开封何不修地铁 在开封采风,听说汴梁不修地铁,不解其意。“头顶一条河,脚踏六座城”,是八朝古都开封的独特奇观。“河”自然指的是“悬河”黄河。“城”乃是地下3米至15米深处,叠罗汉般叠压着不同朝代的6座城池:3米至5米是清代和明代的开封城,5米至8米是金代汴京城,8米至10米是繁华冠九州的北宋东京城,10米至12米是唐代汴州城,12米至15米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这就和修地铁沾了边。汴城命运系于黄河。咆哮的黄河进入平坦的华北平原,流速降低,“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便沉积下来。这种现象,开封尤甚。据统计,每年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床内,使河床 艺苑 2025年06月11日 2 点赞 0 评论 134 浏览
大杂院儿的温暖记忆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一提大杂院,就像打开了回忆的匣子,哗啦一下,全是那些忘不掉的事儿。您瞧瞧,大杂院里的居住格局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大点儿的院子,二三十户人家住里头都不显挤;小点儿的呢,也能容下五六户一块儿过日子。这一年365天,虽说邻里之间偶尔也会闹点儿小别扭,磕磕碰碰,但大多时候,关系好得就跟一家人似的,热乎着呢!我头一回对家有印象,就是从交东大街134号的那个大杂院开始的。在这院子里,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子、人情世故的你来我往、欢声笑语的热闹劲儿,还有那些老街坊,都成了我心里头最宝贵的回忆。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北京人都住四合院啊? 艺苑 2025年06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柴火粽子 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买粽米,买粽叶,买粽子里添加的辅料,等待端午节那天包满一大锅粽子,餍足一家人的味蕾和肚子。粽子于我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那醇厚的粽香、浓浓的母爱以及家乡大锅蒸煮的味道已深深积淀在我的记忆中,如一缕芬芳,弥漫在我深深的记忆中。少儿时期我是在山沟沟里长大的,草木葱葱、山雾茫茫、炊烟袅袅,在狭长的山谷里到处氤氲着柴灶膛里烟火的气息。那时候,生活困顿,家家户户都是靠柴火解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一口大锅,一堆木柴,旺盛的火舌舔着锅底 艺苑 2025年06月04日 0 点赞 0 评论 34 浏览
艾香缱绻处 乡愁入梦来 端午时节,艾草和粽子混合的香气总在清晨溜进窗缝,当我在延庆区头司村老家醒来时,鼻尖早已萦绕着那熟悉的气息。二婶踩着露水割来的艾草还滴着水珠,被扎成翠绿的剑挂在堂屋门框上。阳光穿过叶片的缝隙,将细碎的光影洒在青砖地上,这一幕不禁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童年。记得那时,后院有棵一人合抱粗的老槐树,缀满槐花的树下,爷爷把泡了整夜的黄豆倒进石磨眼。随着石磨缓缓转动,白花花的豆浆顺着磨盘的沟壑潺潺流下。隔壁王婶送来压豆腐的包袱布,笑着说:“老韩家的卤水点豆腐,那就是香十里。” 艺苑 2025年06月04日 0 点赞 0 评论 3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