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正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企业/供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白玉公司的豆腐生产车间时,邱国正早已换上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穿梭在各个生产线之间,时而驻足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时而与工人们交流生产细节。这个扎根豆腐生产一线近二十年的车间主任,用专注淬炼匠心,以坚守领航发展,在方寸车间里书写着属于劳动者的荣光。日前,邱国正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让老车间长出“智慧翅膀”
邱国正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新技术、新设备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他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敏锐洞察力,不遗余力地推动公司新技术、新产线的落地实施。
2024年,为了保障首都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上马行业领先的盒装北豆腐全自动化生产线。邱国正挑起重担,成为项目落地调试主要负责人之一。新生产线涉及12大工序,上千个链接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调试关键期,点脑工艺始终达不到预期标准,计划试运行日期日渐临近。邱国正没有退缩,他沉下心,深入分析研究各个环节,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与设备厂家沟通,改良了设备输入方式,确保了新生产线按时投产。
同年,白玉公司成为首都首家引进全豆制浆线项目的企业。从立项开始,邱国正便与研发人员一同试验开发。经过数月的反复实验,成功确定了3项适合全豆项目的豆制产品。在实施过程中,邱国正对车间原有微压煮浆罐进行调试,使其与全豆项目其他设备配套。老设备与新产线完美“牵手”,为公司节省了约50万元的成本。
一线工人的辛劳,邱国正看在眼里。他发现生产线的装箱工作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他经过不断学习摸索,提出了机械手装箱项目的建议。机械手的引入,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还提高了劳动效率。2024年,豆腐车间人员劳效同比上升了6%。
用老手艺酿出“新滋味”
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一线岗位上的半个“技术员”,邱国正积极配合研发部门研发、试产工作。
2024年白玉公司新上市的豆腐脑产品,是邱国正带领团队一步步试出来的。从五盒、十盒的尝试到成百上千盒的生产,邱国正与研发人员一起调整制浆浓度、调节生产温度、测试盒膜品质。他的专业知识和一线经验为新产品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家豆腐的研发,更是浸透着他对“老味道”的执念。这款想还原儿时老灶味道的产品,最初卡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能的矛盾上。他配合技术人员不断尝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凝固剂配比及制作工艺。最终,他们成功使产品的价格略低于常规豆腐产品,做到了物美价廉。2024年豆腐类新产品为公司贡献了200多万元的销售额。
以巧思算好“节能账单”
响应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号召,邱国正成了车间的“节能管家”,带着团队精打细算过日子。
针对韧豆腐生产设备,产品降温环节用水量大的问题,邱国正组织开展管道升级改造。他将韧豆腐设备的降温用水,经管道直接流转至后续环节,实现了降温用水的二次利用。同时,他还重点关注豆芽活用水的节水情况,确保豆芽活用水及时收集过滤,并用于豆腐车间的清洁。2024年,生产部单位产品耗水量下降了3.39%,实现了“产量不减、能耗减”的目标。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邱国正的身影始终穿梭在豆腐车间。他用二十年的坚守证明:匠心,是把一块豆腐做精、把一道工序做细、把一份责任扛稳的执着。在老字号“白玉”的发展图谱里,他正用劳模的底色、匠人的微光,照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