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能传承文化。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千年过去,巴特农神庙成了颓垣,古罗马早已化为风烟,但我们依然能够透过《荷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文字,缅想往日的璀璨辉煌。文字的力量是永恒的,它穿过时空不可湮灭,文化得以永续传承,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文字能指引方向。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明确提出“三不八能”,其中把“能写”排在“八能”首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中,把“燃烧的文字”作为其中之一。
文字能唤起共鸣。比如“半条被子”的故事:一条棉被,剪成两半,一半留下的是初心,一半扛起的是使命。“半条被子”不是简单的情与义,而是深厚的鱼水情,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艰苦、共患难、赴生死的真诚见证。什么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共产党员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文字能照亮心灵。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言简意宏,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文字能赓续血脉。向警予致父亲向瑞龄的信中讲:“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革命先烈刘伯坚在家书中坚定地表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从“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从“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于树昌,到“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王建川……其情切切,其意拳拳,英雄无畏,壮歌以行。
文字能扭转乾坤。英国诗人拜伦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过路的人如同没有看见一般,好长时间过去了,手里那乞讨用的破盆子,依然空空如也。诗人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过路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文字能让人泪目。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寻觅意义》中写道:“我母亲生前很节俭,你扔她东西她就发火。她走后我清理她的遗物,突然明白,她站在永恒里微笑地看着我扔她的东西。”“这些都是母亲生前舍不得扔的东西,自己趁她走了,才敢扔掉。但每扔掉一样东西,就仿佛有什么东西被从心里抽出来一样,一点点把心抽空。但最终她还是放下了所有的依赖,包括她最深爱的孩子,走出了生的舞台。”寥寥数语,让人热泪盈眶。
【作者单位: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