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春的第一个满月,温柔地洒下银辉,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被称作元宵节,又唤作灯节的特殊日子,便带着它独有的浪漫与温情,悄然来临。元宵观灯,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华夏大地千年的文化脉络,承载着无数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相传,灯彩的技艺始于西汉,各地民间艺人怀着对生活的热爱,用竹、木、藤、麦秸这些质朴的材料,精心雕琢出一盏盏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张灯结彩”,那不仅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人们心底对幸福生活最炽热的期盼。在这一天,阖家团圆,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软糯香甜的元宵,一同走进火树银花、热闹非凡的灯市,那景象,恰似一幅温馨美好的生活画卷,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记得年幼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厨房,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那时的元宵,口味远不如现在丰富,大多是白糖馅料,外皮厚实。母亲总是一半油炸,一半水煮,兄弟姐妹几个便会眼巴巴地守在锅边,争着挑选那外皮酥脆、入口香甜的油炸元宵。接着,再盛上一碗热气腾腾、连汤带水的元宵,小巧圆润的元宵在碗中轻轻晃动,热气裹挟着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大人们那句“小心烫”还未说完,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起一颗,一口咬下,滚烫的馅料瞬间流出,烫得舌头发麻。可即便如此,也不舍得吐掉,只能一边哈着气,一边跑到屋外,在凛冽的寒风中,感受着那甜蜜软糯的独特口感,那是童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亲情与温暖的味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便像欢快的小鸟,相约聚集在一起,手中拿着大人精心准备的灯笼。纸质灯笼透着柔和的光,塑料灯笼则闪烁着五彩的霓虹,荷花灯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尽显温婉;走马灯飞速旋转,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兔子灯蹦蹦跳跳,穿梭在人群中,充满了灵动与活泼。每一盏灯,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童话世界,点亮了孩子们纯真的眼眸,也照亮了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元宵节的花灯早已不再局限于孩子们手中的小灯笼。“黑科技”加持下的灯光秀,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公园、街道、建筑的外立面上,灯光交织,流光溢彩,火树银花,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生动诠释。
时光匆匆,仿佛昨天还在收拾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今天就已迎来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感慨光阴似箭的同时,记忆中闹元宵的快乐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夜幕下锣鼓喧天的热闹,高悬的大红灯笼,提着小灯笼嬉笑玩耍的孩童,满大街的欢声笑语,构成了正月十五最美好的回忆。
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与家人、朋友相聚,共享欢乐温馨的时光;让我们铭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将这份温暖与美好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作者单位: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