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高法项目的外观已经初具规模。                               ■记者 董一鸣/摄

  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市高级人民法院项目(以下简称“高法项目”)正门前,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项目总工程师卢喜成注视着正在安装的24根抗风柱。“我们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曾参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工程建设,当前抗风柱的安装方案正是借鉴了当时的成熟经验。”卢喜成说。

  目前,高法项目外立面装修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预计今年底可实现外立面全面亮相,确保2026年9月底完成竣工验收。

   国家级工程经验     高标准打造精品工程

  作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核心区的收官项目,北京城建集团将其视为展现企业服务副中心建设能力的重要窗口,不仅组建高水平项目管理团队,还特别指派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王恒兼任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我们的团队深度参与了城市副中心多项重点工程,专业能力有充分保障。目前项目进度严格按计划推进,我们会确保高质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王恒说。

  经验传承是优秀团队的核心优势。卢喜成所说的经验,正是团队在党史馆项目中积累的廊柱施工技术。当年,团队运用超高钢管廊柱综合施工技术成功攻克多项难题。如今,面对同样高达34米的桁架式钢管廊柱,团队采取三维建模分段加工、现场拼装、整体吊装,同时优化球铰支座安装工艺等技术措施。

  卢喜成说:“我们提前精确计算了超长柱体吊装时的挠度变化,优化结构方案,综合对比分段安装与整体吊装的优劣,再结合党史馆建设经验与本项目实际,最终确定的整体吊装方案安全可靠。”据悉,项目团队还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成熟的大型公建外立面超高钢结构桁架式廊柱安装施工工法,获评市级工法。

   铁军团队70天     完成1.3万吨钢结构安装

  团队的高效执行力在高法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自2024年10月7日首段钢结构起吊,到同年12月27日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仅用约70天时间,就完成了1.3万吨钢结构吊装任务。

  “高效的组织协同与科学的现场布局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项目副经理郑飞飞介绍说:“项目由南、北办公楼及中心审判楼组成,三栋建筑通过连廊相连,形成组团式、院落式布局。施工区域紧贴建筑红线,起重机械的合理布置与物资精准调配是快速封顶的关键。”为此,项目团队通过对吊次、工期等因素分析,合理优化塔吊布置与选型,在中心区域设置两台重型塔吊,两侧办公楼各配置一台常规塔吊,并辅以多台汽车吊覆盖边角区域,形成全覆盖的吊装网络,确保构件高效就位。

  “智慧建造系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施工效能。”卢喜成说,“项目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正向设计,以实际施工需求为导向,依托BIM技术实现设计与施工的高效协同,该一体化设计方式既提升了图纸的精准度,也提高了构件加工及施工效率,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团队广泛应用BIM等数字化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预演,实现“零延误”完成全部钢结构安装。

   精细管理    塑造收官项目良好口碑

  相较于副中心建设初期的开阔场地,当前项目周边已有市政府办公楼、人大附中等投入使用的建筑,降噪成为施工中的重要课题。郑飞飞说:“项目在紧邻学校、办公楼的南侧和东侧设置了高7米、长近500米的声屏障作为施工围挡,有效控制施工噪声传播,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办公和教学的影响。”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引入焊接机器人以提升焊缝质量。现场照片显示,机器人沿立柱开展行焊接作业,焊缝均匀平整。“我们在部分钢柱竖向连接部位试用机器人焊接,还与人工焊接进行对比,积累数据,为推广智能建造奠定基础。”郑飞飞说。

  项目屋顶采用简洁大气的中国传统飞檐造型,形似“帽檐”,展现出新时代司法建筑的端庄大气,但超长桁架式外挑“帽檐”钢结构安装难度大。项目团队依据构件受力特性,将“帽檐”结构划分为多个单元,先安装屋面主框架,再在地面拼装帽体人字形单元,分榀吊装,依次与屋面主框架焊接。郑飞飞解释道:“通过精细方案策划,我们最大限度在地面完成焊接,让高空焊点控制在每单元不超过4处,既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

  王恒表示,这座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收官工程将于年底展现出外立面形象,“我们将确保实现封围亮相,同步完成水电接通,为明年的竣工调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