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排水集团2025年国企开放日暨第十五届客户服务月公众开放日活动现场。 ■记者 张军/摄

   近日,北京排水集团2025年国企开放日暨第十五届客户服务月公众开放日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圆满收官‘十四五’,北排奋进续华章”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排水集团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新成就、新风采。

  活动主展区精心设置了“十四五”成就展示区、城市安澜守护区、绿色生态保护区、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区、区域发展赋能区、美好生活共建区等六大主题板块。该展区集专业交流、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工作人员还与现场来访群众开展了趣味互动。

  广大市民怀揣着好奇之心,走进北排清河再生水厂和第三管网分公司,一同探寻城市中那些“看不见的风景”。

  跟随排水集团工作人员的步伐,市民们来到了污水“再生”之旅的首站——作为生物处理“核心战场”的曝气池。刚一靠近,一片广阔且波光粼粼的水面便映入眼帘,池中棕褐色的混合液不断翻滚,无数气泡从池底翻涌而上。

  “这是微生物在‘进食’呢!”工作人员指着眼前这一幕介绍道。在浑浊的水中,生存着数量多达亿万级的活性微生物,它们以污水中的污染物为食物,借助曝气系统获取氧气,进而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把水中的有机杂质“吞噬”殆尽。

  来到膜池车间,入口处的一张桌子上并排摆放着4只玻璃量杯,分别装着刚进厂的污水、二沉池出水、经过深度处理的再生水以及居民日常使用的自来水。污水“由浊变清”的过程,清晰可见。再生水和自来水的清澈程度极为相近,肉眼几乎难以分辨。而要达成这一效果,科技感十足的膜池可谓居功至伟。

  一组组布满中空纤维丝膜的模块,静静地浸没在澄澈的水中。经过前面多道工序预处理的污水,会缓缓流到此处,接受最为精密的“净化体检”。这些膜的孔径仅有0.05微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1%。任何悬浮物都会被它们牢牢阻挡在外,唯有纯净的水分子能够“顺利过关”。

  经过膜池处理后,再生水变得清澈透亮,其中一部分流入了水厂的一处景观池。在池内,成群的红色小金鱼悠然自得地摆动着尾巴,在清澈的水中畅快地游动——污水净化的成果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令大家惊叹不已。

  “太不可思议了!”市民张先生一边用手机录制视频,一边感慨道。“能养鱼了,这说明水质很不错!”“我作为排水相关专业的学生,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期望未来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自北京农职院的吴同学在参观完水处理工艺流程后,激动地说道。

  活动当天,北京排水集团的首个排水管网综合实训基地正式揭牌亮相。该实训基地不仅是为排水管网职工提供实用性、专业化技能培训的平台,更是让市民能够零距离、沉浸式体验排水管网知识的科普窗口。它沿着厂区的一条整修一新的道路依次分布,把原本深埋地下的排水管道呈现于地面之上,不同直径的排水管道有着不同的检测形式,多种形式直观呈现在市民眼前。

  管道检测区,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灵活地飞入一段模拟地下管道内部。实时传回的画面清晰地显示在监控屏幕上,管道内部的裂缝、堵塞、错位等“病害”一览无余。“这就像‘胃镜’技术一样。”技术人员告诉大家,无人机巡检能替代人工进入危险狭窄的排水管道,精准高效地为管道做“体检”。

  参与有限空间作业演练的四名管网检测人员正整理好各类装备,在相互配合下,一名作业人员进入排水管线作业。“将有限空间作业放置在地面上进行日常的训练,不仅可以科普展示,更能加强工作技能培训,提升作业水平。”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实训基地内还设有管道修复展示区,这里陈列着多种先进的管道修复技术模型与实物。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传统开挖修复与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区别,重点演示了紫外光固化修复、胀管修复等工艺的操作原理。市民们触摸不同材质的管道内衬材料,观察修复过程的动态演示,直观感受到排水管网维护技术的革新。

  整个实训基地借助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原本难以直观看到的专业管道维护及排水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效拉近了公众与城市排水系统之间的距离,也让大家对排水人的日常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