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伟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从事17年粮食贸易工作,累计销售粮食超2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随着农作物收获时节转战南北,蹲在田间地头看麦粒,坚守在粮库过春节……首农食品集团京粮粮贸房山粮油公司业务员潘大伟,这位行走在粮食战线上的“麦田守望者”,将平凡的岗位淬炼出金色的光芒,先后荣获京粮集团青年岗位能手、京粮集团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农食品集团销售能手、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2025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用实干书写了新时代粮食人的担当答卷。

  创新破局 奏响贸易凯歌

  2021年,粮食贸易市场形势严峻复杂。在北京市西南郊粮食收储库贸易部的办公室里,潘大伟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市场数据,眉头紧锁,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执着。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精准捕捉到市场供需节奏的微妙变化,毅然决定投身临储小麦竞拍业务。

  “这次竞拍,我们必须创新模式,开辟新路!”潘大伟在部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创造性地开发终端加工企业,成功开辟出粮食出库直销终端的崭新模式。2021年3月起,临储小麦交易会上,潘大伟和团队成员精神抖擞,每一次举牌都充满信心。在他们的努力下,六次拍卖中标124标,成功购入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共计14.6万吨临储小麦。

  中标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出库和销售工作才是真正的考验。潘大伟驾车穿梭于三省十几个出库点之间。在炎炎烈日下,他奔波于各个仓库,汗水湿透了衣衫;在寂静的夜晚,他还在核对数据,制定销售方案。近4个月的攻坚里,无论是办理复杂繁琐的出库手续,还是严格监管小麦出库的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最终,他成功地将全部小麦顺利销售,并且将损耗控制在行业最低水平,为企业带来了256万元的利润。

  深耕细作 绘就共赢蓝图

  在下游销售领域,潘大伟锚定目标,全力攻坚,瞄准五得利、益海嘉里等行业巨擘,高效落实大客户战略,带着“以诚换信”的信念扎进产区。

  田间地头,他弯腰查看小麦的长势,了解种粮农户的需求和困难;贸易商之间,他穿梭往来,积极沟通,探寻合作的机会;面粉加工厂内,他仔细考察生产流程,与企业管理层深入交流。2020年,这份脚沾泥土的诚意终于开花结果,他成功与五得利邯郸面粉有限公司及益海嘉里(霸州)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成为两家企业的主要小麦供应商。

  在上游采购环节,潘大伟更是展现出了务实的工作作风。他深入一线粮源基地,直接与种粮农户和粮食经纪人进行对接。在乡村的小道上,他挨家挨户走访,用真诚和专业赢取信任,促成合作。他成功减少中间环节,为农民开辟了畅通无阻的售粮渠道,让农户的粮食“从地头直抵仓头”,从源头上为公司的粮食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勇挑重担 践行初心使命

  潘大伟对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粮食入库时的严格质量把控,到出库时的精准调度,他全程监控,丝毫不放松。

  2024年,在东明分库贸易玉米业务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他积极主动地与东明县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同时,他带领团队抢修仓储设施、购置粮机设备,为玉米的安全入库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玉米顺利入库、销售。

  在北粮南运小麦业务中,潘大伟一路南下,深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多个粮食主产区。他对各地小麦的品质、价格、到货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多轮的筛选和权衡,最终选定了在多个码头展开收购工作。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精心优化运输流程,实现了小麦收购后的“检验—卸车—装船”全流程无缝对接,并且多渠道对接当地农户和贸易商,成功将装船时间缩短至24小时之内,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

  十七载风雨兼程,250万吨粮食的流转见证着他的坚守,50亿元销售收入背后是他对“颗粒归仓”的执着,零粮食安全事故、零资金风险的纪录,是他交给企业和社会的答卷。从燕赵到江淮,从仓廪到码头,潘大伟在粮路上一路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