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峰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22年,孙雪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把“精检细修”的工匠精神熔铸进地铁的每一寸钢轨。他从初入行业,逐步成长为轨道线路专业的“技术骨干”“行家里手”,成为一名基层一线管理者。孙雪峰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2025年荣膺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在线路专业上,没有谁能一蹴而就,回望来时路,孙雪峰记得自己刚刚工作时曾经通宵达旦学习专业知识、在工作任务中日复一日地磨炼技巧……从入行新手到技术骨干,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没有被辜负,仅仅几年时间,他不但能高水平使用测量工具,还把自己的双眼练成了精准的“道尺”——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够判断轨道几何尺寸数据。他将通过观察得出的数据与道尺的测量结果相对比,误差范围往往不超过2毫米。
北京地铁是保障城市运行的主力军,做好重点时期的服务保障工作,是首都国企应有的担当。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安全服务保障任务中,孙雪峰所在的项目部负责13号线轨道设备设施的维修维护。这条线里程和开通时间长,又是露天线路,项目部面临着设备型号老旧、轨道病害频发等诸多难题。面对这些情况,孙雪峰毫不退缩,他带领队伍提前对线路进行普查,仔细检查每一处磨耗、每一组道岔、每一个扣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威胁运营安全的潜在隐患。针对区间内供电轨绝缘子存在老化与积污,可能引发爬电、打火导致起火冒烟问题,孙雪峰主动请缨,带领队伍毅然开启高强度工作模式,开始集中更换绝缘子工作。他们每日凌晨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下持续奋战。遇到设备复杂、作业条件不佳的情况,孙雪峰就带着员工们坐在地上、趴在地上工作,任凭手脚冻得麻木,也要抢在“天窗”内完成工作。经过20多天的奋战,他们终于更换了管辖范围内的300多个绝缘子,为北京冬奥会期间线路的安全运营奠定基础。
面对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出行需求,线路维修维护工作也朝着精细化方向进一步发展,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应用提升维修品质。2024年,地铁公司将“晃车”治理作为回应市民群众需求的具体举措,也作为推动工作精细化的抓手。“晃车”治理是线路专业的难题,其产生原因非常复杂,需要反复试验各种治理措施。孙雪峰主动“揭榜挂帅”带领其团队承担了部分治理任务,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线路几何状态检测仪器—轨检仪进行轨道数据采集,通过智能软件分析轨道数据,反复推敲治理措施,终于实现了地铁列车更加平稳地运行。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北京地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孙雪峰也始终站在创新前沿。
近年来,孙雪峰在数十项技措技改等创新项目中发挥了“领军人”作用,创新成果频出,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多条线路的维修维护场景,部分成果还获得地铁公司授予的荣誉。从6号线小半径曲线减磨降噪预防性打磨标准化创新,到15号线高架桥接触轨融冰系统安全优化创新,他不断推动标准创新、工艺创新。尤其是他们工作室研发改进的下接触式接触轨新型急救托架,投入使用后,能将抢险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压缩至10分钟,大幅降低了相关故障影响运营的时间。孙雪峰参与的“轨道方向计算器”项目,自主设计开发了一个手机软件,辅助线路维修人员在工作现场对测量出来的轨道方向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调整措施,解决了人工计算工作量大、可能发生错误的问题,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
从暴雪中坚守的“轨道卫士”到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领航者”,孙雪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从“追光者”到“闪光者”的成长蜕变。正如他常说的:“钢轨延伸到哪里,地铁人的责任就扎根到哪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