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天坛家具构建适老生活全场景。 ■企业/供图
当78岁的王阿姨在天坛家具适老体验间里,轻轻按下沙发扶手上的按钮,座椅便缓缓抬起,帮助她平稳站立时,她眼角的皱纹里漾开了笑意:“这家具懂我们老年人的难处。”这一幕,正是金隅天坛家具深耕适老产业三十余载的生动缩影。作为家居行业的“老字号”,金隅天坛家具公司在适老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而天坛家居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适老家具设计与研发市级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树胜,正是适老领域的核心推动者之一。
从“能用”到“好用” 凸显人文关怀
“适老家具并非简单地把家具做矮、添加扶手,而是要站在老年人的视角重构生活空间。”张树胜指着工作室里一套多功能护理床解释道。床沿的护栏可自动升降,床板能根据需求调节至坐姿、卧姿甚至腿部抬高的角度,床底还暗藏一个隐形秤,老人起身时就能同步测量体重,数据实时传输到子女的手机上。
这种“无感关怀”的设计理念,源于张树胜团队多年的调查。他们曾连续三个月跟踪记录20位独居老人的生活轨迹,发现老年人最担忧的不是行动不便,而是因此产生的“被照顾感”,比如弯腰捡东西时的窘迫,半夜起床怕吵醒家人的小心翼翼。“我们要做的是‘隐形助手’,让老人在使用家具时感觉不到‘被特殊对待’,却能处处感受到便利。”张树胜说。
基于这个理念,他们设计的适老沙发采用了“慢回弹”海绵,老人坐下时不会猛地陷进去,起身时沙发又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撑力,扶手高度与轮椅扶手平齐,方便轮椅使用者借力转移;餐桌边缘做了15度倾斜处理,既避免汤水洒出,又让老人低头夹菜时不必过度弯腰,桌腿内侧的弧形设计则防止轮椅转身时发生磕碰。
科技赋能适老 让安全与尊严并存
科技的运用始终围绕“人性化”展开。张树胜团队与华为合作开发的“适老家居大脑”,能通过门窗传感器判断老人是否按时起床,利用智能床垫监测翻身频率和呼吸节奏,但所有数据采集都设置了“手动授权”开关。“我们在研发时就明确,科技是工具,不是监控。”张树胜拿起一个智能手环展示,“它能测量心率、计算步数,但不会自动报警,只有老人主动按下呼救键,才会联系紧急联系人。”
这种对“尊严感”的重视,在细节中处处体现。比如他们设计的智能药箱,会在设定时间发出温和的提示音,但不会像传统提醒器那样反复催促,而是通过药盒抽屉的灯光颜色变化来提示服药。绿色表示未到时间,黄色提醒准备,红色则说明已错过。“老年人对‘被催促’很敏感,用视觉提示代替声音,更温和也更尊重。”张树胜说。
从产品到生态 构建适老生活全场景
去年,天坛家具为北京某养老院完成了适老化改造,张树胜带领团队驻扎现场一个月,从走廊扶手的防滑纹路到活动室棋牌桌的高度,逐一进行调试。“适老不是单品叠加,而是要考虑场景的连贯性。”他举例说,养老院的走廊扶手与房间内的扶手必须保持同一高度,否则老人扶着扶手下意识往前走,到门口时扶手突然变高或变低,反而容易摔倒。
这种“全场景思维”也体现在家庭适改项目中。65岁的赵阿姨家住在老小区,她报名了天坛家具的“适老家庭改造计划”。张树胜团队上门勘察后,不仅更换了防滑地板、加装了浴室扶手,还将客厅的矮柜改造成可升降的操作台。白天是储物柜,晚上拉出来就是赵阿姨跳广场舞的临时换衣台,柜面暗藏的镜子角度可调节,方便她坐着整理妆容。
“改造后家里没添多少新东西,却处处都方便了。”赵阿姨说,最让她满意的是阳台的“阳光角”:张树胜团队将阳台护栏加高10厘米,加装了可折叠的小桌板,老人晒太阳时能放茶杯和放大镜,桌板下方的隐形挂钩可挂助行器,“以前助行器放客厅碍事,放阳台又怕绊倒,现在藏在桌下,用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