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智慧在工作中。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里,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化学品厂总工程师蒋智慧,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技术新手,一步步成长为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佳绩的行业先锋。他用汗水与智慧,为绿色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

   扎根一线    铸就技术丰碑

  2009年,蒋智慧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怀揣着“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的理想信念,踏入燕山石化公司化学品厂苯酚装置。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生产术语,他倍感压力,却也在心中种下奋斗的种子。

  为追赶差距,他学操作法、跑现场、捋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凭借这股子钻研劲儿,他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2016年装置大检修,作为主要负责人,他连续多天坚守现场,每天休息不足4小时,精心组织停开工及技术改造工作,保障大检修圆满完成,荣立公司二等功。

  在日常生产中,他潜心钻研技术,致力于消瓶颈、补短板、降能耗。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让苯酚装置实现了连续运行142天、连续6年非计划停工为零的出色佳绩,一举创下历史最好水平,还使生产成本降低了1023.4万元。这份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他脱颖而出,肩负起北京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装置运行管理的重任。

   勇挑重任    保障绿色冬奥

  2020年元旦刚过,中国石化与北京冬奥会官方战略合作项目氢气新能源装置建成中交。面对从液体产品生产到气体产品生产的全新挑战,蒋智慧没有丝毫退缩,“国家有需要,我就有行动”。

  他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装置学习与管理工作中。白天,他带着技术人员在现场奔波,认真熟悉装置的每一个细微部位,了解全流程生产工艺,还用心学习其他高压气体装置的开车经验,脸上留下了日晒的痕迹。夜晚,他埋头研究技术资料,编写工艺技术规程和岗位操作法。无数次的方案修改、流程推敲、气密试验,无数回对装置流程、生产原理、控制参数的熟悉与模拟,他只有一个信念:“装置交到我们手里,就必须开成功。”

  经过精心筹备,2020年3月27日,氢气新能源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产出能够满足燃料电池需求所用氢气。蒋智慧激动不已:“担子交给我,我就必须对得起这份责任。”

  2021年,他带领青年技术人员组成冬奥保供突击队,攻克氢能管束车置换充装难关,升级装置管控措施。2021年9月9日,中国石化北京冬奥氢能服务全面启动,4座加氢站的用氢保障全部由燕山石化负责。蒋智慧详细制定氢能保供专项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其中,夜间闭灯检查成为保障冬奥会期间氢气新能源装置安全平稳运行的升级管控措施。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和班组人员一起走进装置,仔细检查运行情况,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离开。

  2022年2月4日晚8时,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燕山石化的氢点燃了“主火炬”。当那摇曳着微火的“大雪花”冉冉升起时,氢气新能源装置的中控室内沸腾了,在角落里的蒋智慧紧握红旗,红了脸庞,湿了眼角,过往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比的自豪。

   引领创新    描绘美丽北京

  氢气新能源装置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投用,实现氢气质量在线分析国内领先;建设氢能叉车加注示范站,打造国内最大的氢能叉车一次性应用示范场景;建设中国石化首套PEM制氢示范站,首次实现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国产化……蒋智慧始终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把握氢能产业发展窗口期,围绕制氢、储氢、场景应用、技术研发等主动开展工作。

  2023年,燕山石化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通过立项审批。蒋智慧再度全身心扑向新装置建设,激情满满。他借鉴氢气新能源装置建设经验,对各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为避免手动取样的低效,装置同步建设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装置规划时设计回收系统,将非充装期间的产品气回收进管线再利用。

  2024年12月18日,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顺利投产,燕山石化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氢能生产基地。2025年3月28日,全国首台30兆帕氢能管束车成功投运,燕山石化成为国内首家从加氢母站、运输和加氢站一体化采用30兆帕管束车充装并运输到站的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赛道上迈出坚实步伐。

  晨光熹微中,蒋智慧如往常一样,穿梭在氢能装置现场巡检。他用坚定的足迹在湛蓝色的管线间,书写下诚挚的诺言:只此“氢”绿,此“氢”常在,为首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