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宰宏正在监测水位情况。                                              ■企业/供图

  每到汛期,深夜的防汛指挥大厅里,键盘敲击声与雨量警报交织成网。北京排水集团管网部郭宰宏端坐屏幕前,习惯性摩挲着对讲机边缘的磨损痕迹。这个动作藏着他12年守护城市“地下动脉”的印记。当暴雨裹挟着未知的威胁倾泻而下,这位被称作“暴雨中的活地图”的基层干部,总能在数据洪流中精准揪出危险的坐标,在科技与经验的碰撞中蹚出安全的路径。

   创新构建“6S”防汛保障体系

  2013年入职北京排水集团以来,郭宰宏一直从事管网管理工作。他深耕管网管理一线,总结集团多年实践经验,创新构建“6S”防汛保障体系。在他眼中,这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防汛“作战图”和操作说明书,将复杂的防汛工作拆解为安全(Safety)、快速(Speed)、科学(Science)、智慧(Smart)、海绵(Sponge)、联动(Synergy)六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筑牢防汛堡垒。

  安全为基,集团提升排水设施能力,实施积滞水、泵站升级改造等工程,增强排水系统“抵抗力”。汛前,落实清管行动,维护设备设施,筑牢首都安全度汛根基。快速为要,依据雨情及预警级别建立四级防汛响应机制。应急响应启动后,防汛单元30分钟内抵达布控地点,中小单元平均布控面积8平方公里,20分钟内到达处置地点。科学为引,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布置防汛单元值守抢险,制定应急预案,规划关键信息,通过演练优化预案,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智慧赋能,多年来,集团构建防汛采集体系和综合指挥系统,借助感知信息与自动决策功能,优化防汛设施和单元调度,提升防汛精准度与效率。据介绍,近年来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建设的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了对管网、水厂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与传输。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智慧化的防汛指挥与调度。

  联动响应,集团与兄弟单位及多部门建立联系热线,遇跨区域、跨部门难题,迅速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应对防汛挑战。这套“6S”防汛保障体系,让防汛工作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防御,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编织了一道坚实可靠的防护网,在一次次汛期考验中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智慧治水的“破局者”

  “治水要靠绣花功夫,更得有科技眼光。”郭宰宏常说这句话,也用行动践行着。

  2019年,他牵头研发的AI积水监测系统曾经历“至暗时刻”:暴雨夜摄像头反光导致误报率高达37%。为解决难题,他带着团队在积水点蹲守47个雨夜,用3000张标注图片“投喂”AI模型,经过半年多的训练,最终将误报率降至2.3%。如今,这套系统如同“千里眼”,可自动识别积水深度,预警时效提升5倍。

  在郭宰宏的创新清单上,这样的突破不胜枚举:新型防倾倒箅子让非法排污投诉下降89%,光纤监测技术为重大活动保障装上“神经末梢”,可燃气监测装置筑起地下管网“防火墙”。他常说:“防汛不是蛮干,得把科技当铁锹,挖出治水的现代化路径。”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发明,正悄然改变着防汛格局。

   永不撤防的“生命哨兵”

  “洪水来了,党员就要做群众的‘救生衣’!”这是郭宰宏扎根防汛一线十余年的精神坐标。“23·7”特大暴雨期间,他连续值班盯着雨情图进行调度。育知东路下凹桥水位逼近警戒线时,他果断调派三组大型抽排单元驰援,同步启动交通管制预案,在险情升级前筑起“安全屏障”。

  在郭宰宏的“防汛兵法”里,从来没有“被动应对”:他独创“预腾空”战术,在暴雨来临前清空管道存水,为洪水预留出蓄滞空间;他参与制定的“四级响应机制”,让防汛单元在30分钟内完成布控,较传统模式提速40%。他的电脑里存着170余次重大活动保障的作战图,抽屉里躺着多项专利证书。

  拿起“北京市劳动模范”奖状,他诚恳地说:“防汛应急,从来不是一个人能扛下来的。每一次险情排除,背后是无数人在风雨里冲锋,是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是老百姓的理解配合。这份荣誉,照见的是整个排水团队的拼搏。”

  暴雨终会停歇,守护永不落幕。在首都看不见的“地下战场”,郭宰宏与无数排水人一起,用脚步丈量安全,用科技编织防线,用信仰筑起堤坝,守护着城市“地下动脉”的畅通,让新时代北排人的使命与担当,在每一次风雨来袭时愈发坚定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