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伙长获表彰后留影。 ■企业/供图
清晨七点半,北京金隅通达耐火技术公司实验室里已经有人在忙碌。公司工程设计部研发员孙伙长正用镊子夹起一块灰黑色的材料样本,对着强光仔细观察断面的细密纹路。“看这气孔分布,就知道它能不能扛住火箭发射时的三千度高温。”办公室墙上,从首都劳动奖章到全国建材大工匠的奖状依次排开,无声诉说着50余项国家重点项目攻关背后,一位耐材工匠与烈焰打交道26年的故事。
从青涩学子到“耐材工匠”
1999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孙伙长揣着“材料报国”的信念走进车间,面对的是上千种原料配方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性能要求。
耐火材料是能承受高温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被称为高温工业的“铠甲”。孙伙长和他的同事,正是这种“铠甲”的锻造人。初入行,面对复杂的原料配方和严苛的性能要求,孙伙长坚持做个有心人,整理记录好每一次的研发试验配方、试验过程及检测结果数据。“那几年,档案室、实验室、车间,三点一线。脑子里想的都是怎样让材料更耐烧、更持久、更安全。”孙伙长回忆道。
20余年间,30多本密密麻麻的研发笔记,无声地记录着他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的蜕变,也见证了他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岁月。截至目前,他斩获了中国建材行业、北京建材行业、金隅集团各类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章、全国建材行业岗位技术能手、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等荣誉。
“长寿耐材”解决绿色难题
在孙伙长的办公室,一张水泥窑炉结构图被红笔圈出了多处。“协同处置危废时,窑内环境又酸又碱,普通耐材半年就得换。”他回忆起2018年攻关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用耐火材料时的情景,“团队在车间搭了模拟试验台,三伏天裹着隔热服测数据,衣服都能拧出水。”
最终,他们研发的长寿命耐材让更换周期延长三倍,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更让危废处置更环保。“现在海螺、金隅冀东这些大企业的生产线都在用我们的材料,看着他们的能耗降下去,比我拿奖还高兴。”孙伙长说。
更令人称道的是陶瓷固废资源化项目。“淄博那边堆着大量废弃陶瓷,我们用微结构调控技术把它们变成耐高温材料。这不仅解决了污染,还创造了新价值。”孙伙长说道。
为火箭发射“保驾护航”
最让孙伙长珍视的,是实验室橱窗里那块带着灼烧痕迹的导流槽材料样本。“2005年接到航天任务时,心里既激动又打鼓。第一次模拟试验时,材料在火焰冲击下炸裂,那声音震得人耳朵疼,当时就想,航天工程等不起,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孙伙长回忆说。
接下来的800多个日夜,团队反复调整原料配比,光高温耐烧蚀试验就做了300多次。孙伙长还记得,“当第一次在新闻里看到火箭从我们材料浇筑的导流槽升空,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如今,从酒泉到文昌,四大卫星发射中心的导流槽里都有“金隅通达造”的耐烧蚀材料,已护航火箭发射超200次。
午后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窗户,在孙伙长的白大褂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正指导年轻工程师调试新的配方参数,镊子夹着的材料样本在光线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那是属于“北京智造”的光芒,也是一位工匠用26年光阴,在烈焰中淬炼出的报国初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