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甲班合影。 ■企业/供图
在北京最大的城市“绿肺”温榆河公园旁,一座半埋于地下的现代化建筑正悄然改写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定义。这里没有刺鼻气味,没有轰鸣噪音,只有汩汩清流从管网涌出,化作公园里的粼粼波光;这里藏着自主培育的“红菌”军团,使得污水中的氮元素转化过程节约了大量能源;这里更构建起“水—泥—气”全链条资源循环体系,让每一滴污水都成为城市生态的“绿色燃料”——北京排水集团清河第二再生水厂,正以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的姿态,为超大城市水环境治理写下兼具科技温度与生态美学的创新答卷。
温榆河畔书写生态答卷
“我们不是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而是城市生态循环的枢纽。”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相关负责人指着窗外绵延的湿地景观说道。为实现与公园的生态共生,水厂采用改良式A2O+砂滤工艺,将出水标准提升至近地表Ⅳ类,每年1.36亿吨再生水化作公园景观用水和河道补给。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水—泥—气”全链条资源化体系:通过热水解与高级厌氧消化技术,污泥产气量提升40%,沼气经生物脱硫后驱动锅炉与发电机组,设计年发电量达1800万度,满足全厂30%用电需求。
“‘红菌’是北京排水集团科研人员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昵称,这是古老得几乎与地球同龄的原始菌群。自然界中的红菌是分散的,在污水里成不了气候。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攻关,不间断地对温度、水流量、pH值等近20项指标进行监测,终于摸索出让红菌在污水处理池大强度的水流里待得住的‘黏合剂’,攻克了让红菌‘抱团’的难题。”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北京排水集团构建了红菌菌群培养、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工艺设计、调试启动及运行管理的产业链条,使系统平均总氮去除率达85%至95%,高于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清河第二再生水厂也采用这项技术。
在暴雨中筑起“隐形堤坝”
2023年7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控制室内,运行班长紧盯厂网河一体化调度系统,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划动:“开始加大抽升进行管网腾容。”通过动态调配流域内两座水厂抽升水量,他们成功实现“降雨量10毫米以下无溢流”的承诺。
“‘厂网一体化’调度就是利用泵站、闸等设施调配流域间水量,最大程度处理上游来水,减少上游溢流。通过合理调配流域内水厂间水量,满足水厂设备设施检修需要、防汛保障、经济运行等目标。”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厂通过月度总体水量调配把控、时段水量流域内精准联动、实时动态调配等手段,加强流域水量调控,使流域内水量分配更均衡,有效实现了下游水厂“削峰填谷”、各区域均匀负荷、全流域提质增效。
厂城融合打破“邻避效应”
穿过全封闭除臭装置覆盖的生产区,眼前豁然开朗,绿荫大道蜿蜒穿过三季有花的园林,太阳能板在屋顶组成蓝色方阵。
“以前总觉得污水处理厂又脏又臭,现在成了遛娃的好去处。”带着孙子参观的张阿姨笑着说。为打破“邻避效应”,水厂采用半地下设计,所有处理单元密闭运行,臭气处理系统将臭气浓度控制在北京市地方标准以下。每月的公众开放日,市民可通过小程序预约,亲眼见证污水变清流的魔法。
站在观景平台上,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相关负责人描绘着未来蓝图,即将建设的5兆瓦光伏电站,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七千吨;推广水源热泵技术,除了替换现有泥区沼气供暖,还将向周边社区和未来科学城提供制冷与供热服务;升级的臭气治理设施,让厂界浓度再降低……这些规划,正将水厂从城市“处理器”升级为“生态综合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