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中)工作留影。 ■企业/供图
琉璃厂古文化街的青砖灰瓦间,既沉淀着历史底蕴,也跃动着现代金融的活力。在这里,北京银行琉璃厂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李洋,早已成为街坊邻居和企业商户熟悉和信赖的朋友。作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扎根这片老街,在平凡岗位上“绣”出金融服务的点滴,成为北京银行“党建强、业务强、风控强”的鲜活注脚。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
作为党支部书记,李洋常说:“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是能帮企业解困、给百姓送暖的真办法。”在李洋的带领下,琉璃厂支行党支部把红色教育作为筑牢信仰之基的关键。
他们与牛街派出所共学“枫桥经验”,为警娃图书角捐赠图书传递金融温情;联合大兴建设集团交流党纪学习教育经验,为一线工人送去夏日慰问;携手中山公园党委研学政策、共话发展,凝聚服务首都建设的共识……这些“跳出金融抓党建”的实践,让琉璃厂支行党支部的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伙伴,在优势互补中激活党建生产力。
琉璃厂支行紧邻西城区网红婚姻登记处。恰逢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今年五月该婚姻登记处迎来登记人流高峰。李洋敏锐抓住契机,积极响应政府“公事共办”机制,联合西城区机关党委、大栅栏街道及椿树街道相关党支部等,先后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甜蜜经济谱新篇”“甜蜜体验官走流程”等主题党日活动。支行为新人提供等候专区、打卡拍照等公益服务场地,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委带队、党员亮身份,全力协助登记工作顺利进行,有效提升新人满意度。
再多跑一步再多想一层
“柜台是业务服务的起点,不是终点。”在李洋看来,金融服务就像老北京胡同,四通八达,总能通向百姓和企业最需要的地方。
老年客户走进琉璃厂支行,会发现这里的扶手是防滑的,叫号屏字号是能调大的,连存折都印着“大字版”——这些是李洋带着团队一点点改善的“适老细节”。李洋还组织员工每周去社区,帮老人查社保、教手机银行使用方法,把复杂金融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他们支行的年轻人比我家孩子还懂我需要啥。”一位阿姨的话道出服务深度。
中小微企业的急难愁盼,更是李洋的心头事。某公司面临经营压力时,他带领客户经理设计出“总贷子用”产品,让每家门店都有可支配额度且能灵活使用,从开户到放款仅用一周。该公司负责人送锦旗时说:“还得是北京银行!”他还盯着产业链“毛细血管”,带领团队疏通资金周转“堵点”,深化与核心企业金融合作,落地供应链金融项目,畅通产业链资金循环。
城市更新项目牵动万家灯火。李洋带着团队深入项目一线,扎实调研金融需求,精准锁定金融服务与城市发展契合点。通过编制“重点项目金融服务推进表”、组建专业攻坚小组,将复杂工作拆解为可行“路线图”。在某区域改造项目中,他组织多场推动会,用翔实数据说话,凭专业素养释疑,推动审批流程加速;项目获批后,他建立全周期跟进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在腾退款项发放关键期,为了保障效率,他顶着夏日酷暑忙前忙后,确保钱能按时发到大家手里。
合规不是紧箍咒是护身符
“合规不是紧箍咒,是护身符。”这是李洋的口头禅。他将风险防控作为琉璃厂支行经营的核心战略,通过科技赋能与专业管理融合,构筑多层次、智能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他利用总分行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对信贷业务、资金流动、市场波动等关键领域实现全链条、穿透式监控,有效识别拦截潜在风险。琉璃厂支行成了北京分行的“合规领航”标杆。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智慧城市建设,从服务社区长者到滋养小微企业,从婚姻登记处的温馨画面到城市更新工地的繁忙时刻……服务场景在变,但李洋扎根一线的身影始终不变。他将“金融为民”承诺化作实际行动,更成为北京银行锻造“党建强、业务强、风控强”高质量人才队伍的生动实践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