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市新闻办举行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从会上了解到,本次灾情发生后,全市共转移群众10.4万人,营救受困群众5400余人。北京市将抓紧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恢复重建总体方案,谋划一大批重大项目。
据介绍,为提升山区防灾减灾能力,本市将提高水利设施、道路桥梁系统的建设水平,着重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生命线”建设,推动平急两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统筹规划,提升水利设施、道路桥梁系统的建设水平。对现有水库、沟渠、河道、桥梁、堤防等进行梳理,对于目前防洪水平比较低的部分进行规划提升。特别是对密云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上下游河道桥梁、道路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估,对于存在的短板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提升整体防护能力。
其次,着重提升预报预警能力,优化调整气象网站布局,完善气象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警时间,重点加强直达公众的预警传播能力,让大家更早地获取相关信息。
同时,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生命线”建设,结合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道路,增强山区主通道连通和抗灾能力建设,优化乡村路网结构,提高乡村路网道路建设标准和水平,特别是防灾防洪能力。按照分散化原则,在山区多元、多项、多渠道地建设供电、供水和通讯设施,实现灾时应急保障自循环。
此外,推动平急两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有紧急情况下能满足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要的乡村公路基础设施,使其既能满足平时使用,又能在应急抢险时发挥作用。持续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广泛开展防汛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全社会的防灾意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