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新闻办举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暨先进制造业集群新闻发布会。202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三地工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全国增速高0.3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达2452项,成交额为345.4亿元,同比增长75.7%,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加快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印发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如今,三地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北京高精尖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天津全国先进研发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
围绕京津冀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6条产业链,工信部会同三地联合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此外,三地培育建设7个国家高新区及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京津冀产业聚集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三地立足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构建集群培育整体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共同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资源共享方面,三地搭建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中呈现和开放共享,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遴选109个早期项目和200余家创投机构,路演项目融资超过50亿元,持续提升京津冀千兆光网覆盖广度和深度,京津冀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总数超过9300万个,5G基站超过38万个。通过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等方式,京津冀跨区域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