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兴发科技园                                                        ■企业/供图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一个高频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金隅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只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以体制机制的“新质化”为新质生产力添力助能,才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金隅集团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核心在“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不同,它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具有更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当前,在全球科技与信息化浪潮中,利用科学技术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成为主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要素整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聚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与创新发展,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模式。金隅集团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一方面,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构建鼓励创新的环境,激发全员的创新活力,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加强合作,联合开展新兴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另一方面,要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二)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需要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建设金隅特色高水平人才高地势在必行,要引导自有人才积极入选各级专家库,拓宽视野和资源圈层,强化对于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的引用育留,推动人才“双通道”发展,积极与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探索校企科研人员“双聘”机制,实现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

        (三)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有了创新,才会有质的突破,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要聚焦高科技领域,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条件。除了在高科技领域发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之外,还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注重核心要素的优化组合,持续开展技术迭代、产品换代研究,打造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体系,以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路径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指示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实践遵循,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空间地域上,金隅集团业务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若继续沿袭单一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将无法更好地处理这些制约因素。在时间安排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随波逐流,而是应当保持头脑冷静,从各产业的优势条件和发展阶段入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科学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间表、路线图。在行业布局上,探索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不能简单地忽视、放弃水泥、房地产等传统产业,而是要根据各个产业不同业态、规模和条件等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赋能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新发展模式,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动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释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的重要载体,是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优化产业链布局,健全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资源聚集效应,打造金隅集团“研发平台集群”,在新材料、“双碳”、数智化转型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绿氢(氨)掺烧中试转化平台建设,探索在水泥、地产两大领域建设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在算力大数据、氢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金隅集团“转化平台集群”,促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发展等创新全链条高效衔接和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新路。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要积极参与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研发任务,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资源储备,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绿色超高性能高温材料、城市固废处理处置资源化、二氧化碳捕获及高值利用、折叠式建筑关键技术、低碳围护结构体系构建超低能耗建筑等五大原创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新材料、绿色建筑、节能低碳三大策源地建设,完善和加强新兴业态的前瞻性和体系化布局,强化统筹规划和战略引领,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一)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织根基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培育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决不能毫无章法、莽撞蛮干,也不能闭门造车、各行其是,必须紧盯高质量发展这根“指挥棒”。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联动链上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统筹指挥调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协同攻关的质量和效率,向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掉链子”环节合力攻坚,形成“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职工敢首创”的生动局面,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组织动能。

        (二)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国有企业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指能够促进依靠人才、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发生颠覆性突破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目前,金隅集团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要结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这些企业试点开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建立资金支持、人才引进、项目包干、容错纠错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赋予科技工作者更大自主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破除一切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科技创新企业成为金隅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三)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积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京市正在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鼓励打破学科边界和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持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产出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要结合金隅集团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深耕“四绿一新”创新领域,围绕“超级材料”“六零工厂”、高端装备等行业前沿,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以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要全力促进自有创新成果转化,强化资源整合和统筹调度,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形成从“1”到“100”的颠覆之力,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进而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