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技术骨干进行业务探讨(资料图)                                    ■企业/供图

        当装配式建造遇到智能建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1月3日,北京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装配式智能建造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围绕装配式建造的研究与探索已经在多个项目落地。

        “这个创新工作室汇聚了14名技术、生产、经营等系统的青年骨干,平均年龄29岁,聚焦装配式构件标准化、加强各专业协同性、优化设计环节等领域,计划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2项、创新项目立项5项,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3项。”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技术质量部部长王振辉说。

        今年3月,建筑工程总承包部依托南京银行维修改造项目,挂牌成立首个既有建筑改造职工创新工作室。装配式智能建造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其在“十四五”时期成立的第二个职工创新工作室。

        2018年成立的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虽然未能赶上2015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的装配式建造模式的起步阶段,但是围绕行业近10年来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痛点解决等,新成立的创新工作室实现“弯道超车”依然有极大可能。

        “经过多年发展,装配式建造面临的诸多问题已经逐渐清晰。其中,我们通过正在建设的多个工程,工程逐步探索装配式发展路径。”王振辉说。

        而这一道路的核心便是“工业化+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比如,装配式构件虽然都是预制加工,但是预制的标准化程度越高,对于设计、生产、施工的难度就越小。通过数字信息化手段对构件种类进行优化,特别是对同类型构件的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比人工绘图更加精准,也更容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以海淀区温泉装配式住宅工程为代表,通过优化构件种类的做法则从源头减少了构件施工的难度。“种类越少越容易拼搭,我们创新工作室要做的就是围绕施工应用端的效率提高进行研究。比如,带窗户和门的构件,我们会尽量设计成相同模数尺寸,有差别的部分我们通过构件之间的现浇方式来弥补。如此可以较好地解决构件生产顺序与安装便利性的问题。”装配式智能建造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刘晟源说。

        除依托信息化之外,在通州区六小村安置房现场,EPC(设计施工一体化)也成为另一个破题的关键。

        “按照常规做法,设计院完成全部图纸后,工厂才进行设计深化和加工制作,整体设计周期较长。在这个项目,我们采用EPC的方式,由施工单位作为牵头人统筹设计与施工,借助信息技术与多专业协同深化分析,一张图纸绘到底,实现工程设计与装配式深化设计的同频共振。解决了以往不同专业碰撞多、节点优化周期长、生产端向设计端建议传导慢等问题。”王振辉说。

        除了全流程的组织协调和种类简化,创新工作室还聚焦信息化与不同现场应用差异开展深入研究。比如,智能仓储需要通过统计构件编号和尺寸,并根据现场情况生成最佳的摆放和储存位置。通过与现场起重设备组合,确保设备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构件,并通过吊装实现构件快速就位。此外,工作室围绕构件连接部分的灌浆工艺与有关单位、厂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持续改进构件的灌浆工艺节点,确保施工高效与质量可控。

        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白文汇说:“装配式智能建造职工创新工作室和既有建筑改造职工创新工作室,依托企业实际操盘的项目,由职工开展科技攻关创效,再通过工会系统的持续投入与关注,形成更多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在‘十四五’期间,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既有建筑改造、装配式智能建造领域的业内专家,孵化技术攻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