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地上部分施工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 董一鸣/摄

        18米和1.5米,这两个数字对北京城建集团海淀北部医疗中心项目经理周长泉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基坑平均深度达到18米,地下从1.5米开始便是含水层,整个建筑基本就是‘泡’在水中,仅仅处理这个基坑就花了大约1年的时间。”在周长泉看来,此前,项目最大的困难全部来自于地下高水位带来的影响。

        “如今,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项目局部已经进行到地上三层钢结构施工,建筑也实现了破‘水’而出。”周长泉说。

        该项目位于海淀区亮甲店3号地块,总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两所医院组成,总床位数800张,两家医院投用后日门、急诊量将达4000人次,成为海淀区北部地区医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部长宋奇达手中,项目申报的两项发明专利都与丰富的地下水密不可分。“我们项目南侧为京密引水渠,直线距离仅500米,导致施工场地的地下水位极高,给基坑土方开挖与基础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宋奇达说。

        项目采用1052幅止水帷幕包围基坑一周来阻隔地下水涌入,基坑内施打81口疏干井和帷幕外101口应急井进行地下水水位观测与特殊情况应急,诸多措施组合叠加才让基坑基本实现了外水不进,内水疏干。

        为了让建筑稳稳“扎”在地上,项目还使用了近6000根扩大头抗浮锚杆,最终实现将建筑主体牢牢拉住的效果。宋奇达看来,抗浮锚杆不新鲜,其关建在于“大头”二字。“常见的抗浮锚杆钻孔直径上下一般粗,但是我们现场地下水位高,只有采用这种上部直径小,下部直径大的锚杆,如同膨胀螺栓的结构,让其镶在地下,才能更牢固地拽住建筑主体结构防止建筑物上浮。”宋达奇说。

        为了让锚杆的地上部孔径小、下部孔径大,项目采用了承压扩孔钻头。这种装置位于钻杆前端,平时如同雨伞一样收起来,引孔完成后将安装好扩孔钻头的钻杆下入孔底。受到地基反力后,扩孔钻头像雨伞一样撑开,在土体里旋转搅碎土层,最终实现“上部成小孔,下部挖大孔”;同时,搭配专用的抽排装置将孔内部的渣土抽取出来。“这种方式效率更高,成孔质量更好,便于快速插入抗浮锚杆钢筋和灌注施工。”宋达奇说。

        整个项目的地下一层有4个独立的下沉广场.考虑到地下水位高,不仅开挖工期长,造价高,而且后期再次回填的密实程度也不好控制,项目部经过测算决定保留这部分的原有土层不进行开挖而是在土体四周进行加固,形成基坑内的两个独立“孤岛”和两个与基坑边缘相连的“半岛”。

        “该工程有地下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和下沉广场在同一水平面,而保留孤岛虽然减少了土方开挖,但是给旁边的地下二层和三层结构施工带来了难题。”宋达奇说。

        由于地下一层的结构外轮廓尺寸大于地下二层和三层,相当于带上了一一顶阔檐帽,加上孤岛土层的保留,导致这个区域形成了类似倒“L”型的死角,施工中不仅交叉作业情况多,相互阻碍也特别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团队将原本贴近地下二层、三层结构外墙的脚手架外移至与地下一层结构轮廓边缘齐平的位置,而在原本脚手架位置,通过搭设模架支撑用于轮廓变大部位结构施工。这样一来,地下结构施工不受结构轮廓变大影响而打乱施工节奏,同时减少了小工序的穿插,最后再采用具备自密实功能的流态固化土进行整体回填,实现了对倒“L”型阴角位置的紧密填充,同时解决结构施工难题。

        目前,该项目地下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地上部分施工也在有序推进,确保今年9月底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此后,工程将转入机电管线和二次结构施工,幕墙施工也将于10月全面插入,确保明年5月项目实现全面封顶封围,2024年8月竣工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