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吟古谣 蓝调染长天 当车轮开始转动,一场关于自由与探索的旅行拉开帷幕。我们自驾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北疆阿勒泰地区,渴望用自己的双眼,探寻那片神秘土地的每一处动人风景。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抵达禾木村。这里是图瓦人的聚居地,村庄里错落分布着古朴的小木屋,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似在诉说岁月的故事。禾木河从村旁潺潺流过,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清晨,我们登上观景台,等待日出。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整个村庄被染成金黄,晨雾在山谷间缭绕,如梦如幻,让人仿若置身童话世界。沿着禾木河漫步,两岸白桦林郁郁葱葱,偶尔有几片落叶飘落,为大地铺上一 艺苑 2025年07月02日 0 点赞 0 评论 16 浏览
指尖上的文明密码 探索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鲜活印记 推开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大门,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这里不仅陈列着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更珍藏着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路到明清宫廷的珐琅彩釉,从苗绣银饰的民族图腾到苏绣双面异色的光影魔术,无声却生动地展现着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与卓越成就,每一件展品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鲜活印记。步入中国工艺美术馆,时光仿佛在此凝固。馆内依据工艺门类与历史脉络,将璀璨的艺术瑰宝分置于不同展厅,每一处都似打开了通往特定时空的艺术之门,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玉器展馆宛如一座晶莹剔透的艺术圣殿,最是让我沉醉。展 艺苑 2025年06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宣讲 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听着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故事长大。初中毕业后,我考进承德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与修理。毕业后,来到北京环卫集团从事抽粪车驾驶工作。我刚参加工作时,听老师傅们说,只有学习时传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干好环卫工作。听着师傅们讲述前辈的故事,让我这个毛头小子有了干好本职工作养活自己的想法。我是一名进京务工的农民,自1995年在北京环卫集团从事驾驶工作,至今已有将近30年的环卫工龄。说来也巧,从入场那天起,我就接受着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王静文的入职教育。 艺苑 2025年07月02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卢医古镇:镌刻千年医魂的圣地 在豫西南广袤大地之上,南阳盆地西北边缘,卢医古镇静静蛰伏,宛如一幅晕染千年时光的水墨长卷,古朴厚重。它毗邻“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又因“神医”扁鹊的传奇经历,跃升为中医文化版图中熠熠生辉的重要地标,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浓厚的医学底蕴。回溯至公元前4世纪,彼时南阳盆地,沼泽星罗棋布,瘴气弥漫,疫病横行。恐怖的“蚂蟥噬血”之症肆虐,人畜一旦饮水中毒,便呕血不止,痛苦不堪。当地豪绅魏庄主也因满心疑惧而染病在身。就在这绝望之际,扁鹊带着弟子子阳、子豹游历行医至此。面对遭庸医蒙骗、陷入拒诊的病患,扁鹊施展出“断针急救”的神奇绝技,瞬间令众人折 艺苑 2025年07月02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水流过的岁月 在记忆深处,老家院子角落里立着一段废弃的金属管道。它孤零零的,像被时光遗忘了。我小时候曾满心疑惑,跑去问妈妈:“这东西从来没人用,为啥不拆掉呀?”妈妈眼里闪过一丝怀念,微笑着说:“这是我小时候家里的压水井。那时候还没通自来水,全家吃水全靠它呢。”在妈妈的回忆里,压水井就是家中的用水命脉。每天清晨,阳光洒在院子里,外婆就会熟练地握住压水井的压杆,一下又一下地用力向下压,清澈的井水便涌进桶里。那时候,水来得并不轻松,每一滴都饱含生活的味道,洗衣、做饭、打扫,样样都离不开它,承载着生活的琐碎与温暖。时代的脚步日益加快,自来水通进了家 艺苑 2025年06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19 浏览
森林公园徒步记 多年前,我就听闻都江堰附近有一个森林公园,风景宜人,适合徒步,奈何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前往一游的愿望。最近终于有机会,和一群热爱徒步的同事们,共同开启一段难忘的登山之旅。离山门还有两公里时,因路面不是很好,大车不能继续往里开,我们所有人开始整理装备,下车步行。刚开始,大家都精力充沛,有说有笑。但是当天天气炎热,加上道路两边没有遮阴的地方,大家顶着烈日行走,还不到一公里,就陆续开始感到体力不支。这时,有人提议走小路,小路既有遮阴的树木,还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艺苑 2025年07月02日 0 点赞 0 评论 19 浏览
秉持初心 与企业共成长 北京燃气集团的发展与改革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与我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燃气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当我第一次在家中看到燃气灶具时,那份新奇与兴奋至今仍记忆犹新。轻轻一扭开关,蓝色的火焰便跳跃而出,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燃气改革带来的生活便利。入职伊始 燃气伴我成长2008年,我加入北京燃气集团大家庭。时光荏苒,我至今清楚记得第一次去施工现场、第一次进行牺牲阳极焊接、第一次参与管道防腐检测、第一次参与抢修作业的场景,一切都显得神秘而陌生。 艺苑 2025年06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
量天尺下的家训 祖父的书房墙上悬着一把乌木曲尺,檀香木包边的尺身上刻着“天地有度,匠心无界”八个篆字。这把光绪年间传下的鲁班尺,丈量过曾祖修建的徽派祠堂,校准过祖父修复的宋代木塔,如今静静躺在我和先生的建筑模型工作台上,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父亲总说祖父是“与飞檐对话的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黄鹤楼时,祖父带着重达二十斤的测绘仪器爬上尚未加固的顶层。当监理暗示可以简化斗拱层数时,祖父将鲁班尺重重拍在图纸上:“少一攒斗拱,就少三分魂!”他带着徒弟们硬是在工棚住了三个月,用传统榫卯工艺复原了二十八种异形构件。落成典礼上,老师傅们抚摸着滴水檐下精 艺苑 2025年06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