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部人员在职工小家进行休闲活动。 ■记者 刘偶/摄
斑驳的红砖墙、复古的搪瓷杯、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的经典歌曲……这不是时光倒流,而是北京建工市政集团第四工程处地铁M101线02标项目部为职工精心打造的“职工小家”。
复古设计 唤醒时代记忆,传承企业精神
推开“职工小家”的木门,墙面采用仿红砖壁纸,搭配暖黄色灯光,墙上悬挂着施工一线职工的老照片、印有“劳动光荣”字样的搪瓷盘、老式挂钟、粮票等时代符号鲜明的物品。角落里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旧书柜,甚至一台尚能运转的卡带录音机,都是项目部职工从家中或旧货市场精心搜集而来的“宝贝”。
“这些小物件看似平凡,却承载着一代代建设者的集体记忆。”项目党支部书记冀芸介绍,公司和项目部设计“职工小家”的初衷,不仅是赋予空间温度与真情,更希望借此追寻历史记忆、传承企业文化、弘扬市政精神。
这一设计理念尤其受到年轻职工的欢迎。“00后”技术员小李坦言:“以前只在影视剧里见过这些老物件,现在能亲手摸到、用到,仿佛和父辈的建设故事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功能融合 72平方米里的“暖心矩阵”
这个占地仅72平方米的“职工小家”,在复古情怀之外,更暗藏实用巧思。空间被科学划分为复古打卡区、休闲娱乐区和多功能活动区,满足职工多样化需求。
复古打卡区设置的“时光照相馆”备有工人服、军绿色背包等怀旧道具,职工可站在仿照70年代照相馆背景布前留影;休闲娱乐区不仅配备乒乓球、台球、跑步机,一台唱吧机更成了晚间“音乐会”的主角;多功能活动区则集合了象棋、围棋、图书角等功能;而由职工“自主运营”的“小卖部”零食区,则通过大白兔奶糖、北冰洋汽水等怀旧零食,勾起了职工的味蕾记忆。
“夜班后来这里喝杯热茶、打场乒乓球,疲惫瞬间就消散了。”测量员王师傅说。项目部还定期在此举办集体生日会、节日联谊活动,甚至开设“老师傅讲堂”,邀请老工程师分享经验。这种“休闲+学习+互动”的复合模式,让小家成为职工下班后“想来、爱来、盼来”的温馨港湾。
共建共享 职工亲手打造的“精神家园”
“职工小家”从创意到落成,本身就是一场凝心聚力的实践。从方案设计到物品征集,从布局摆放到细节装饰,职工全程参与,共同打造这个属于每个人的“家”。
项目经理蔡志勇指着墙上众多相框说:“连这些职工与家人的老照片都是‘众筹’而来的。我们鼓励职工携带具有个人意义的物品参与布置,让空间真正‘长’出人情味。”据悉,小家中约一半物品来自职工捐赠或旧物改造。老电工捐出了收藏多年的电工工具包,行政人员带来了家里的老式收音机,就连现场的cd和磁带都是职工捐赠而来。
这种参与感让职工对小家产生了深厚情感。一位年轻职工表示:“每次看到自己从老家带来的搪瓷缸被同事使用,都有种‘家’的归属感。”在蔡志勇看来,这正体现了“职工小家”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寄托和企业文化的载体。职工在此获得的松弛感与凝聚力,最终将转化为工地安全生产、高效施工的动力。”
小家温度 从“1.0”到“6.0”的迭代之路
事实上,这座复古风格的“职工小家”是北京建工市政集团“职工小家”品牌迭代至“6.0”版本的缩影。据北京建工市政集团四处党群管理部部长颜力介绍,自2015年推出首个1.0版小家以来,北京市政集团四处始终遵循“一项目一策略”原则,根据项目规模、职工年龄结构、周边环境等特点量身定制主题,陆续打造了“爱琴海主题小家”“健身馆式主题小家”“因地制宜版小家”等。
“早期小家可能只注重基础休闲功能,现在则更强调文化认同与心理疏导。”他透露,面对年轻职工占比已达80%的团队(其中00后成为新生力量),项目部在建设前开展了专项调研,将“Z世代”喜闻乐见的打卡文化、怀旧风潮与建设者精神传承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复古主题方案。而“职工小家”人气持续攀升的秘诀,在于持续倾听职工声音:通过定期问卷收集使用反馈,动态调整功能区设置,甚至引入职工担任“轮值管家”。
未来,M101线02标项目部将继续完善“职工小家”的功能,拓展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服务,让温暖在砖墙间流淌,助力职工与城市建设的交响曲同频共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