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交节。元代吴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表示酷暑炎热的天气即将慢慢过去。

  故乡的处暑,宛如一场盛大而宁静的诗会,悄然奏响了秋的序曲。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那光芒不再似夏日般浓烈炽热,而是变得温和起来。

  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诗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诗人描绘了处暑时节天气变化,白天的骄阳仍热情不减,但夜晚凉风习习,没有了夏日的燥热,此时,意味着天气才真正开始入秋。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其中的“禾乃登”,意为农作物即将成熟。农谚云,“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节,故乡早熟的庄稼已开始收获,秋收繁忙的日子即将到来。

  故乡的田野里,玉米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与阳光亲切地打着招呼。那一串串玉米棒子开始变得饱满圆润,玉米粒也从青涩走向成熟,恰似一个个被岁月精心雕琢的孩子,在时光的滋养下茁壮成长。高粱扬起了红红的脑袋,好似在向秋风致敬,沉甸甸的谷穗也弯下了腰,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景象。

  走在故乡的小路上,虫鸣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蛐蛐在草丛里欢快地鸣叫,声音清脆响亮;蚂蚱也不甘示弱,时不时地蹦跶一下,发出一阵沙沙声,像是在为蛐蛐的歌声打着节拍;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虫子,也在角落里哼着自己的小曲儿。这虫鸣声和着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吠,构成了故乡处暑独特的乡村交响曲。

  故乡的河流,在处暑时节也有了别样的韵味。河水依旧流淌着,却没有了夏日暴雨后的汹涌澎湃,变得从容而舒缓。河水里的鱼儿时不时地跃出水面,溅起一小朵水花,那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像是一颗颗细碎的钻石。河边有几个孩子在嬉戏,他们拿着小网兜,试图捕捉那些小鱼,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河边,和着流水声,显得格外欢快。

  故乡的天空,在处暑时蓝得格外纯粹,就像刚被水洗过的宝石,没有一丝杂质。一朵朵白云如同棉花糖,飘浮在空中,形态各异,有的像奔跑的骏马,有的像憨厚的牦牛。

  故乡的果园里,更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就像一个个小灯笼,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咬一口;梨树也不甘示弱,黄澄澄的梨子挂满了枝头,梨子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圆球,可爱极了。还有那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玛瑙似的,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在果园里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由得想起宋代吕本中在《处暑》中的诗句:“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处暑,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暑气将消,而诗人却因身处南国,而感觉不到凉意。他乡的处暑时节仍然炎热,与诗人故乡迥然不同,这让诗人不禁无限感慨。

  处暑,让我们告别炎炎苦夏,步入清凉的秋天;处暑,即将迎来如诗如画的金秋。让我们在四季轮回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