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保·平乐园家园社区外景。                                           ■企业/供图

   近日,北京保障房中心发布《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充分展现了北京保障房中心立足新时代首都住房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实践。

  《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保障房中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安居”的目标追求,通过创新供给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建造方式、提升运营效能,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住房保障“北京模式”,已累计为近35万首都市民缓解了居住困难、改善了居住条件,让市民的“安居梦”照进现实。

   从“人管房”到“智管房”

  在燕保·马泉营家园保障房管理服务中心,拿到了房屋钥匙的王琳脸上洋溢着喜悦。王琳表示,自己一直关注北京保障房的相关信息,7月份收到一条北京保障房面向大学生配租的推送信息,查看详情后发现自己正好符合条件,从申请到入住不到一个月。效率的提升得益于近年来北京保障房中心的智管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公租房的申请审核等全流程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大数据平台,构建新型公租房监管模式及常态化预警预防机制,以大数据赋能精准管理。以申请为例,落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理念,打造线上、线下并行申请受理保障性住房备案的高效服务模式,实现“申请材料电子化提交、审批流程全链可视”的“指尖”办理模式。

  智管改革不仅优化了申请、退租流程,更将“智管”理念延伸到公租房小区的日常运营中。在北京保障房中心调度指挥大屏上,记者看到,居民刷脸即可通过智能门禁,工作人员在中控平台前轻点屏幕,便能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居民出行的安全感增强。在房源管理环节,数字智能系统通过建立“房—人—物—资”四维联控机制,实现房源信息实时在线可查。

  目前,北京保障房中心“公租房智管”应用已链接全市近15万套公租房,精准服务33余万名保障对象。其通过多维度数据联动,实现“一房一档”数字化管理。通俗地说,过去是“人管房”,如今成为“智管房”。据了解,利用这样一套智能系统,每一套房源的流转轨迹清晰可追溯,从技术层面切实保障了分配公平。

   从“栖身之所”到“温暖小家”

  走进燕保·马泉营家园中心广场,这里步道干净整洁,草坪郁郁葱葱,一派祥和景象。在燕保·百湾家园,每栋楼的一层顶板处,飘板向外延伸连接交汇,上覆植被,仿佛一簇簇绿色岛屿“漂浮”空中,居民每天可以在此散步、活动。随着居民们相继入住,该项目底商也相继营业,居民们能轻松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居住在燕保·郭公庄已有6年时间的王振秀夫妇,用“方便”两个字形容在这里安家的感受。小区周边餐饮、菜市场、超市都在“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内。“日常管理越来越规范了。我们有事寻求帮助时,工作人员几乎随叫随到。”燕保·龙泉家园居民高度依赖电动自行车出行,近年来,最困扰小区居民的电动车停放问题得到解决。除在小区多个地方增设电动车停车棚之外,工作人员还利用阻梯系统进行靶向治理,有效杜绝电动车上楼问题,保障了住户的安全。这也标志着北京保障房中心所辖社区治理从宏观整治走向精细化管理。

  社区治理有“温度”,拉满居民幸福感。北京保障房中心秉持“保障房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企业宗旨,通过着力打通党群关系、邻里关系“最后一米”,在社区治理中推行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小至生活设施的配置,大至社区治理,用房屋构筑起居民的栖身港湾,将社区打造为居民的理想家园。

   践行“双碳”战略    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北京市将大力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和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重要内容。焦化厂公租房17号楼、21号楼和22号楼为装配整体式结构,是北京市第一批超低能耗示范项目。通过采用被动门窗、新型保温材料、新风系统等,即便没有空调和暖气,居民入住后同样能够享受到自然空气带来的冬暖夏凉。在节能方面,由于无需采暖,这三栋超低能耗建筑每年可减少24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苹果园632公租房项目采用一体化快速建造技术,实现智慧建筑、绿色建造的全过程管理,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成本控制精度提升15%,建筑垃圾减少80%,在确保A级防火性能的同时,得房率提高3%至5%,较传统建筑降低能耗30%,建筑综合碳排放强度较国家标准降低25%。

  近年来,北京保障房中心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保障房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社区运营及行政办公等多方面开展创新,构建生态宜居的社区环境和节能低碳的运营管理体系,为建设美丽北京贡献保障房力量。未来,该中心将继续坚守增进民生福祉、服务首都发展的初心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住房保障企业”的愿景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