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建二局三公司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中试及产业基地项目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在多项先进技术的有力加持下,这艘“智造航母”预计将于2026年4月30日正式“启航”。
3.6米厚墙体破解辐射屏蔽难题
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中试及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位于怀柔科学城0213街区,总建筑面积为5.567万平方米,项目包含一栋科研用房和两座钢结构厂房,其中,3号厂房内的探伤室施工因技术难度高、工艺创新性强,成为全场的“明星工程”。
走进3号厂房施工区,一座高达12.7米的巨型混凝土结构体映入眼帘。项目总工姚艳华介绍,探伤室作为检测精密仪器的核心区域,需完全屏蔽辐射,其墙体厚达3.6米。用“普通混凝土浇筑如此超厚的结构,极易因温度和收缩产生混凝土裂缝,进而导致辐射穿透风险。”
为此,项目团队与混凝土供应单位联合攻关,量身定制“低水化热缓凝混凝土”,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将初凝时间延长,显著降低温度应力,防止混凝土在分层浇筑过程中因初凝时间过早产生冷缝。同时,探伤室分6段浇筑完成,并创新设计“Z字形”施工缝结构。“外高内矮的错台接缝能有效防止通缝的产生,从根源上确保结构的密闭性。”姚艳华解释道。
“加热水+保水膜”实现双效养护
超厚墙体的养护同样是技术“大考”。记者注意到,混凝土表面覆盖着一层水能量保湿膜。“这是我们最新引入的保水养护膜,厚度仅3至4毫米。”姚艳华介绍,水能量保湿膜是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能够吸收和储存水分,再通过缓慢释放水分,为混凝土提供持续、稳定的水分环境,既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还能有效促进混凝土的硬化,从而提高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项目严格规范监管养护时间,其中带膜养护5天,其间全程使用温水喷洒混凝土表面,使混凝土缓慢冷却,避免骤冷骤热引发开裂。姚艳华算了一笔账:“仅养护用水环节,我们就定制了两个5立方米恒温加热供水设备,但相比后期如需返修的花费,这笔投入值!”
无机纤维涂料提升保温性能30%
转入地下车库人防工程区,顶板上一片灰白色涂层引起记者注意。“这是7厘米厚的无机纤维保温涂料,专治‘冷桥’顽疾。”姚艳华介绍,无机纤维涂料是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涂料,具有质轻、吸声、无毒无味、高效隔热等特点,适用于建筑物的保温、吸音以及机械设备的保温节能,主要由无机纤维与水基型胶黏剂组成,经拌和后通过空压泵进行喷涂。该涂层可满足吸音、保温的要求,实现5小时以上高耐火极限保护。
在涉水房间等潮湿区域,墙面顶棚采用无机防霉涂料,通过喷涂形成致密保护层。“普通涂料半年就可能霉变,这种涂料可保证常年不发霉,且绿色环保无异味。”姚艳华补充道。
智能系统构建工程管理“智慧大脑”
在项目小会议室,记者看到监控屏上实时显示着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塔吊运行状态、现场环境的噪音、扬尘监测,各板块施工进度、人员定位信息……这是项目团队与晨曦科技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建造管理系统。
“智慧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都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计研发,历时5个月,经过不断优化后上线。”研发人员李洋介绍道,“它集成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总承包等多项功能模块,依靠物联网、大数据、BIM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如依托BIM技术构建的数字沙盘,支持全景查看和实景对比;智慧监控系统部署的多个高清摄像头,可实现24小时智能巡检;综合态势分析则运用AI算法进行风险预警和决策优化。“我们特别根据项目需求定制了延时摄影功能,将系统每天采集的视频进行抽帧处理后,可以呈现出建筑从无到有的动态全过程。”研发人员说道。
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正进行二次结构施工。面对2026年4月30日的竣工目标,姚艳华信心十足:“虽然工期紧张,但通过运用BIM技术提前模拟管线排布,加以全智慧的智能建造系统辅助,我们目前通过倒排工期,使工效明显提升,工期压缩效果显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