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医院东院施工作业人员正在喷砂                                ■记者 董一鸣/摄

        方方正正是如今朝阳医院东院区给人最直观的印象,高度一致的标准层整齐向上,“规矩”可能是外人眼中对项目的最大感受。

        医院工程因其设备多、管线复杂,成为公共建筑中施工难度始终位列前端的项目。而看似简单的朝阳医院东院区工程除了机电设备之外,内部也绝非看上去那么普通。走进其中才发现,那些看不见的才是朝阳医院东院区最精彩的地方。

        10月18日,由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朝阳医院东院区结构封顶。东院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包括医疗综合楼、锅炉房、污水处理站和液氧站4座单体工程构成,其中医疗综合楼,包括内科住院楼、外科住院楼、行政科研教学综合楼,设计总床位1000张,日接待门急诊患者6000人次。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朝阳医院以呼吸病学科为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

        “方正的造型背后,有很多人并不了解的辛劳,主体结构封顶只是我们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胜利。”北京建工集团朝阳医院东院项目总工程师王丽筠说。

        翻开施工图,王丽筠指着图纸上一些并不起眼的线条说:“这是项目现场设置的十几个下沉空间,它们散落于建筑四周,有些还位于建筑内部。”这些下沉空间作为地下一层与室外的联通区域,可以有效提高采光和就医环境,让原本昏暗压抑的地下核磁、CT等工作环境变得明亮开阔。

        这样的下沉结构带来的是对地下结构设计的变化,许多突出的混凝土结构满足了下沉空间的需求,也给项目回填土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现场一些空间因为这些结构突出,如同给地下扣了一个帽子。工人下不去,设备钻不进,宽度最小的也就30公分,不要说将回填土压实了,就连填满这些空间也很难,传统做法根本无处下手。”王丽筠说。

        经过多轮讨论和分析,项目部确定使用固化土进行回填的方案。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如同混凝土一般可以灌满这些细小的区域,同时又具备了自动固化的特性,不需要设备和人员进行压实作业,最终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原本计划3个月的施工安排。“这些都是工程建好后医务工作者和病患看不到的地方,如此做只是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地下就医环境。”王丽筠说。

        刚刚解决了地下问题,钢结构的难题又接踵而至。今年6月份,北京第二波疫情来袭,让正处于钢结构施工关键时期的项目面临了无料可用的窘境。“我们的钢结构用量达到1.6万吨,它们是建筑的骨架。而这些材料来自天津和宜兴两个地方,疫情的冲击让很多材料无法进京,眼看着工程就无料可用了。”王丽筠说。

        项目部迅速采取了一些应急手段,如所有需要到京外的试验、检测、抽样工作全部通过视频形式完成,外派人员也从“驻厂”变为了“住厂”。针对宜兴厂家钢构件运输人员无法进京的难题,项目采取了“迂回”战术,让宜兴的厂家将材料运抵天津储存,利用北京与天津的检测便利性,由北京派人到天津接车进京,避免了宜兴司机因进京无法返乡的难题,也确保了工程材料供给。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防火涂料施工。来到楼顶,一个个35公分见方的钢筋方形框架以1.5米间隔密布在整个屋顶。框架旁,单个30公分见方的“钢板桌”将要与这些框架进行连接。

        原来朝阳医院东院区的屋面设计了铝板屋顶造型,如同帽子扣在屋顶一般,保护机电设备和管线安全,但扣住的屋面需要具备遇到大风的“抗掀”能力,而这些框架便是用来拉住“帽子”的设施。

        整个屋面有大约2000多个框架,这些工作繁琐细碎,每一项工作都不能马虎,需要精准链接,确保屋面的安全稳定。“这些地方也是看不到的设计,为了呈现一个完美的医院工程,我们将全力以赴,按期保质完成后续工程建设任务,为首都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王丽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