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友到休息室智能便利柜购买饮料零食 ■记者 刘偶/摄
从人脸识别精准考勤到“一封家书”联动家属保障安全,从电焊机智能芯片到“暖馨驿站”供人歇脚充电,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创新举措,正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小武基村农民安置房项目逐一亮相。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二部项目经理徐凤良介绍,作为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标段,项目以科技赋能、党建融合、人文关怀为三大抓手,打造了“智慧+安全+温度”的标杆工地。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地基施工,预计年底出地面。
智能明卡+焊机芯片 科技织密安全防护网
“刷脸进工地,三卡合一胸牌,无证则焊机自动锁死——在这里,技术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徐凤良介绍,项目引入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工人信息与身份证、工种、考勤数据实时绑定,超龄人员自动预警,黑名单人员禁入工地。配套的“三卡合一”胸牌(实名卡、宿舍门卡、床卡)实现人员轨迹全追溯,工效统计精确到班组。
走进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电焊工在上岗前,都要用手机APP扫描焊机上的二维码,然后填写焊接位置和时间。项目总工刘伯文告诉记者,为保证项目动火安全,本次特别针对电焊动火这一高危环节,为每台设备加装智能芯片。工人需扫码上传动火证、持证信息,经双重验证才能启动设备,GPS定位数据直传监管平台,可有效防止无证操作。“我们焊机还带有实时监测与熔断功能,设备可监测作业环境(如可燃气体浓度、温度等),异常时自动停机,减少火灾隐患。与此同时,设备还通过4G/蓝牙技术,实现了无网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可实时传输作业数据。同时设备的定位芯片具备GPS/北斗定位功能,可结合‘一芯一码一平台’模式,实现‘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
“家书+安全墙” 党建拧紧思想安全阀
“老公,看到信里说工地有这么多保障,我放心多了!但你可一定要按规范操作,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钢筋工老李的妻子在回信中写道。
这样的“安全家书”,让每位工友对安全生产多了一层敬畏之心。据了解,项目党支部为保证工友安全,在开工伊始,就在项目部发起了“党员结对子·安全家书”活动,8名党员为结对班组家属撰写信件,既汇报工人表现,又强调安全规范。家属的叮嘱被工人们贴在床头,成为潜移默化的“安全警示语”。
在项目职工小家、休息室、食堂等各个角落的“安全文化墙”,时刻提醒着项目所有人员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工友老刘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安全生产知识都有漫画图解,讲述安全带使用、消防逃生步骤,大家称其为“看得懂的教科书”。据统计,项目安全教育覆盖率达100%,同时定期开展家书活动。
“暖馨驿站” 小空间里的大温暖
“师傅们,这间休息室还满意吗?”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李营推开玻璃门,热气腾腾的开水、冰镇饮料自动贩卖机映入眼帘。来自四川仪陇的钢筋工王师傅放下水杯说:“这儿能接热水、买冷饮,累了还能坐着歇会儿,就跟在自己家一样!”
随着“建设者之家”休息室的投入使用,这个集休息区、饮水站、便利超市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成为上百名一线劳动者最喜欢的“打卡地”。李营介绍,现场共配置了两处休息室,分别位于项目南侧和北侧。休息室不仅配备了空调、提供热水的设备、自动贩售机、手机充电站、应急药品以及电视,同时还利用空间打造“安全文化墙”,墙上张贴的安全生产漫画和电视中时刻滚动播放的安全生产视频,让工友们歇脚时“抬眼就能学安全”。
“这可不只是个歇脚的地方。”徐凤良介绍,休息室的设立实现了“一举多得”,既改善了工友们的作业环境,又筑牢了安全防线。如今,这个约20平方米的空间已成为项目部推进文明施工、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