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3A线天通苑站换乘天桥钢箱梁施工现场。 ■企业/供图
“最后一段钢箱梁精准就位!”9月26日凌晨2时39分,随着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三部项目经理张振东的指令,重达350吨汽车吊将最后一节钢箱梁稳稳架设在墩柱上,地铁13A线天通苑站换乘天桥钢箱梁吊装工作全部完成。这场历时65天的日夜攻坚,不仅攻克了城心施工的多重难题,更为地铁13A线与5号线实现天通苑站“无缝换乘”提供了毫米级精度保障。
65天攻坚抢出关键节点
此次新建的换乘天桥位于昌平区立汤路与太平庄中二街交叉口北侧,横跨繁忙的立汤路,是地铁13A线与5号线换乘的唯一通道。“天桥全长不算长,但位置比较关键。”张振东在施工现场介绍,作为两大地铁线的“空中纽带”,天桥上部采用连续钢箱梁结构,下部搭配直径0.8米钢筋混凝土圆柱墩与“T字墩”基础,桩基深入地下,以确保稳固。“由于天桥横跨立汤路,为了减少对桥下交通影响,经过设计沟通,将简支钢梁结构优化为悬挑结构,大幅减少了对占用道路施工的影响。”张振东说道。
工程自7月中旬启动以来,就面临着“工期紧、场地挤、标准高”的三重考验。在保障现状交通正常通行的情况下,仅有65天施工时间,每道工序都是关键。张振东坦言,“项目团队通过倒排工期、分班作业,最终按时完成钢箱梁吊装,为后续附属工程预留了充足时间。”
在人流核心区实现毫米级精度
“该区域日间是日均客流量超8万人次的交通枢纽,夜间则是密集的居民区,每日施工窗口仅限凌晨0至5点。”张振东指向不远处的地铁5号线出口和天通苑北一区居民楼介绍,施工区域的特殊位置让每一步操作都尤为关键。
为破解该难题,项目团队打出“技术先行+精细管控”组合拳。在人员、设备保障上,提前完成人员入场教育和设备安装验收工作。针对立汤路狭窄的现状,反复测算确定吊机站位,避免占用行车道。“为了确保钢箱梁顺利且安全吊装,项目团队对专项施工方案优化调整了3次。”现场技术员林自明说。
钢箱梁变形控制是更大的挑战。连续钢箱梁焊接时若操作不当,易导致轴线偏差,影响后续使用安全。对此,项目团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借鉴大跨度钢箱梁施工经验,采用“工厂预制分段、现场精准拼接”模式,将每段钢箱梁安装的水平和高程误差控制在10毫米以内。“在中跨拼接作业那晚,5名焊工同步作业,将对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张振东说。
把“扰民影响”降到最低
为减少施工影响,项目团队建立“社区联动机制”,施工前积极与属地街道沟通,组织召开施工协调会,公示施工内容和施工时间。针对夜间施工,团队借鉴“静音施工”经验,给350吨吊机加装隔音罩,焊接作业采用低噪声设备,将施工噪声控制在45分贝以下。同时安排6名交通引导员,在施工期间引导行人绕行,避免与施工车辆交叉通行。“有天晚上我起夜,看到引导员帮老人拎东西过马路,特别暖心。”居民刘先生说。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换来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钢箱梁吊装完成,这座换乘天桥进入附属工程施工阶段,届时,市民将实现从13A线天通苑站到5号线天通苑站之间站内换乘,将换乘时间将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惠及周边超8万居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