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家住天津武清的王宇刷身份证走进京津城际亦庄站,25分钟后已坐在经开区办公室。“跨省通勤比市内还快!”这样的便利正惠及更多人:上半年京津城际亦庄站日停靠班次增至12对,津兴城际每日24对列车飞驰。这是今年上半年北京基础设施发展主要成效的缩影,展现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让经济活动开展与市民出行更加高效便利。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成型
朝阳十里河地铁站内,17号线新换乘通道的玻璃幕墙映出匆匆人影。“从工人体育场到这儿的新线段,七成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工作人员指着隧道深处介绍道。轨道建设多点开花:6号线南延列车完成热滑测试,13号线扩能工程(马连洼-天通苑东)全线车站封顶。更宏大的“轨道上的京津冀”画卷铺展——京唐城际北京隧道进度超九成;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西延良乡段桥墩林立,建成后将串联五个行政区。
地面路网同步织密。京密路(太阳宫北街-机场南线)建成通车;东六环改造工程贯通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正式启用,为市民搭建起一条集通勤、休闲、观景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出行“动脉”,引导更多市民践行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数据也在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4.2万个、充电桩2.53万个,90%轨道站点实现50米内公交接驳。
市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1-6月,首都、大兴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024万人次,其中,国际航线增速达22.57%。不仅如此,双临空区紧抓北京市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在生物医药、氢能等特色产业方面的优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两区”建设、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高地。北京相关部门会同河北方面联合印发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方案,为推动临空经济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韧性堤坝守护城市安全
在房山、门头沟,“23·7”灾后恢复重建的140个提升类项目已实现完工。汛前,永定河卢三段、拒马河等骨干河流治理提升项目防洪建设内容主体完工,钻子岭水库加快实施,防洪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地下“血管”同步更新。在东城,北京热力核心区供热管线改造工作正在继续。海淀区随路污水及再生水管网完善二期等项目获批,不断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93公里燃气管线、190公里供热管线完成改造。
30平方公里“生态绿肺”托起花园城市
温榆河公园二期施工现场,工人们施工正酣,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花园城市建设成果遍地开花: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成为南中轴“生态之肾”,奥北森林公园贯通回天地区九大公园,月季大会千余品种铺成“京西彩虹”,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放,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花园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更加靓丽。
随着京唐城际通车在即,“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驶向“创新、宜居、美丽、韧性”的未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