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杨正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郭杨是第五客运分公司T105路的一名驾驶员。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沉,17年的公交生涯里,郭杨手握方向盘,不仅见证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日新月异的变化,更用坚守与热爱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服务。他曾先后被授予“公交劳动奖章”“公交大工匠”“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公交集团先进生产者,并在2014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跻身四强。日前,郭杨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3的标准    一路贴心地守护

  T105路途经多个小区,平峰时老年乘客占比颇高。按照行业标准,车辆停靠站台控制在30公分以内即可。但郭杨发现,这样的距离让老人上下车多有不便,他们往往要先迈下站台的台阶才能上车。于是他反复试验、模拟练习,最终将车辆停靠标准精准地锁定在“标准的1/3”位置,也就是离站台仅10公分。一次,郭杨进站停好车后,一位拉着买菜推车的大爷上车后,冲着郭杨竖起大拇指:“您这车停得可真够棒的!开始还以为您这轮胎得蹭台阶呢,这下上车可太方便了。”“1/3”的标准拉近了车辆与站台的距离,也拉近了郭杨和乘客的心。

  为了给乘客提供更好的乘车体验,郭杨在细节上狠下功夫,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模拟刹车。他在空饮料瓶中装满水,在瓶盖上打出多个小孔,用脚反复踩压,观察瓶口的出水量来感受发力程度以训练“脚感”。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他总结出“车辆时速在50公里时,进站要提前80-100米减速”“直角转弯时,车辆时速在低于10公里时能最大程度避免乘客产生晃动感”等心得。这些努力也让郭杨获得了乘客的肯定。郭杨用热心与暖心,把流动的车厢打造成了温暖的“移动家园”。

   逐线踏勘    把“没问题”铸成“金名片”

  郭杨所在的车队早期有49条运营线路,跨线支援是常有的事。在接到跨线支援任务时,他都会提前进行线路踏勘。郭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逐一熟悉线路,详细记录每个站位附近的环境和换乘线路,家中的电脑桌面上排满了每条线路的走向截图,以便能够随时复习。

  如今,他对49条线路的走向、路况及沿途特点都已烂熟于心,在乘客询问时能够提供准确、全面的解答。每当有驾驶员需要找人替班,或接到临时性跨线运营任务时,郭杨的回答从来都是“没问题”。即使已经对每条运营线路了如指掌,在接到新的跨线任务时,郭杨仍会开车再次踏勘。他常说:“变化就是重点!线路在变,周边在变,虽然我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这份较真,造就了郭杨的“放心标签”,更成了车队的“金名片”。

   匠心传承    铺就百徒成长路

  郭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看到当时938路年仅30岁的驾驶员杨松一举夺得了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郭杨拜杨松为师,在练习时,认真观察杨松的示范动作,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甚至连杨松看后视镜的角度他都一一复刻。2014年,郭杨在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第四名。

  获奖后,他主动扛起“传帮带”的担子,为企业培养新驾驶员与技师。教学中,他结合工作经验梳理驾驶、行车安全、节油、维修保养、故障排除等内容,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环节,便于学员能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他仔细观察每一名学员,掌握学员的个人特点,记录重点人员并为他们量身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一次,郭杨发现徒弟开车进入保修车间时不敢经过修理槽,害怕因找不到车轮位置掉进修理槽中,于是他教徒弟“以离合器踏板为参照”的诀窍,精准定位车轮轨迹将车停在最佳位置。

  多年来,郭杨为企业培养了177名中级、高级驾驶员;66名徒弟从初级直接晋升为高级、29人成为助理技师、11人获评技师、4人当选“公交大工匠”。“90后”徒弟沈雪松更是在郭杨的指导下,获得2023年“轨道上的京津冀”驾驶员职业技能大赛中第三名,仅用2年就从新手成长为北京市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