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远渔业远洋渔船整装待发                                              ■企业/供图

  进入6月的山东蓬莱,暑气渐盛。首农食品集团旗下北京水产集团京远渔业公司两艘远洋渔船“京远616”“京远618”静静地停靠在码头,迎来为期20余天的坞修期。这两艘于2014年7月交付使用的秋刀鱼兼捕鱿鱼钓船,单船排水量2040吨、总吨位1419吨、主机功率2000Kw,已在海上奔波10年,为国内市场输送了数万吨鱿鱼、秋刀鱼。今年4月中旬,它们结束西南大西洋鱿鱼钓作业返航;6月初抵达蓬莱港后,便立即投入坞修,计划于7月23日开赴西北太平洋渔场,开启新一轮秋刀鱼捕捞作业,10月下旬返港休整后再赴西南大西洋。这场“大保养”,不仅关乎船舶安全与作业效能,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向效率要效益的攻坚战。

  锚定“三保一控” 打响坞修攻坚战

  “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多,必须牢牢抓住‘安全、质量、进度’,把成本控在合理区间!”6月初渔船到港前,京远渔业公司领导班子就已进入“战时状态”。恰逢全国第24个“安全生产月”,班子成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深入船厂码头调研:与船员、施工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配件采购进度与施工难点;重点考察有机硅防污漆技术参数,推动了一项关键决策——将两艘渔船的船体防护材料升级为有机硅防污漆。

  这一决策背后是精准的“降本增效”考量,传统防污漆依赖杀虫剂阻止海生物附着,不仅污染环境,且每坞修需全部覆涂;而有机硅防污漆附着性更强,表面光滑如镜,通过物理方式阻止海生物附着,更环保;其5年有效期可减少坞修覆涂次数,单次坞修节省材料费5万元,缩短停坞时间,降低坞台费与服务费;同时,船体光滑度提升使船舶做功总效率提高20%,对应节省油耗、减少碳排放。

  “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公司上下将这一共识转化为坞修现场的务实行动:班子成员每天巡查施工进度,协调解决配件短缺问题;党员骨干组建“突击队”,带头攻坚高风险作业。一场以“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控成本”为主线的坞修攻坚战,就此全面打响。

  微信步数“领跑” 现场把关“不松弦”

  “王船长的微信步数,每天都是25000步起步!”码头工人提起王连柱,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有着30年航海经验的老船长,5年前因身体原因“上岸”负责管理工作,却始终保持着“船在人在”的劲头。

  在远洋航行时期,由于时差的原因,他常常在凌晨拨通远在大洋彼岸的船长电话,沟通饵料储备、钓具损耗与产量数据;维修期间,每天清晨7时,他就已出现在码头,比船厂工人更早开始工作:核对物料清单、协调施工顺序、检查安全措施。坞修涉及有限空间动火、高空作业等高风险环节,他巡检的频率更高——舱盖是否密封?脚手架是否牢固?防污漆涂刷是否均匀?一旦发现施工人员未佩戴防护装备或操作不规范,他会立刻叫停,直到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才允许继续施工。

  “不在现场,心里不踏实。”王连柱说。从船艏到机舱,从甲板到船底,他每天要爬上百级舷梯,往返码头与船厂数趟。有年轻船员笑称:“王船长的步数,够我们跑三天!”而他只是摆摆手:“船是40多号人的‘家’,是价值4000多万的资产,马虎不得。”

  紧盯“心脏”检修 守牢安全“生命线”

  机舱,是船舶的“心脏”,也是坞修的重中之重。“主机必须保证在两年航期内‘不停车’,容不得半点差错。”57岁的赵鸿庆,在公司干了20年“老轨”(轮机长),对机舱的每一根管道、每一台设备都如数家珍。

  盛夏的机舱温度超过45摄氏度,试车时的噪声超过90分贝,油污味刺鼻,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淌,上衣都能拧出水来。但赵鸿庆每天“泡”在机舱里,从主机曲轴、活塞到燃油管系、冷却系统,每一项检修工作他都到现场监督。大到主机缸套更换,小到阀门密封垫调整,他都要上手检查,直到满意才会在完工单上签字。

  “多写写、勤翻翻,烂熟于胸,关键时候不比电脑差。”船舶下坞前,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航速、转速、洋流数据、锚链拉力、钓灯下潜深度等细节,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重点。有年轻船员不解:“电脑里都有数据,何必抄在本子上?”他指着本子说:“整条船价值4000多万,拉着40多条人命和几百吨鱼货,这些数据刻在脑子里,紧急时候才能做出快速反应。”

  同步自修“抢进度” 船体焕新“亮底色”

  “叮铃咣当”——船艏物料间里,十几名水手戴着护目镜,手持铁榔头、铁铲,正敲击舱盖上的铁锈和舱壁脱落的漆皮。虽然有通风设施,但热风裹着铁锈味扑面而来,水手们的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

  “下坞后还有别的活儿,能往前赶就往前赶,不能耽误船期。”二副张强一边擦汗一边说道。坞修期间,非坞修区域的舱室、设备内部保养是“自选动作”,水手们利用同步时间,对平时难以触及的角落进行全面检查,清除可能引发“锈包”的隐患。“漆面脱落不及时处理,下面会锈烂,影响船体结构。”老水手李师傅手把手教新船员操作,铁榔头敲击的节奏均匀有力。

  从甲板到船底,从机舱到物料间,原本斑驳的船体逐渐“靓”起来:防污漆均匀覆盖,舱盖光滑如新,设备管系标识清晰。这些“五大三粗”的汉子,干起精细活来却像“绣花”般认真。“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公司负责人看着焕然一新的渔船感慨道,“他们用行动证明,敢于迎万难,方能胜万难。”

  “七一”前后,两艘远洋渔船陆续下坞。阳光下,银灰色的船体泛着光泽,新涂的有机硅防污漆像一层“保护甲”,为即将开启的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捕捞之旅保驾护航。预计7月下旬,它们将载着50多名船员的期待,向着深蓝全速迈进——这场坞修攻坚战,不仅修好了船,更锤炼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远洋渔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