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光在华灯清洗检修现场介绍第五代华灯车功能                          ■企业/供图

  2017年,第五代华灯班班长的接力棒交到了陈春光手中。从电力一线到城市“掌灯人”,他始终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尽心守护璀璨华灯,带领团队锐意创新,生动诠释匠心誓言,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报国篇章。

  陈春光领衔的创新工作室获评北京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相关成果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他参与制定了《路灯控制管理系统》《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等4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发表10余篇论文,先后荣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模、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接续奋斗    赤忱担当护华灯

  每年5月至9月,华灯班都要对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上的253基华灯、2849颗灯球、6000余盏光源进行全面清洗和维修,而这一段也是北京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为了避开长安街的早晚交通高峰,作业只能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进行。“华灯清洗有6个步骤、37个环节,细之又细。我们上去前要喝一瓶藿香正气水,下来后还得再喝一瓶,一个人一上午要喝好几瓶水。”在陈春光的记忆里,夏天是藿香正气水味儿的。

  这种艰辛,陈春光从前辈们的口中了解过更多。最初清洗华灯,靠的是搭脚手架和大竹筐,清洗一基灯要挪动三四次,师傅们摇摇晃晃地爬上爬下,完成一基华灯清洗检修工作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如今,华灯班用上了由陈春光带领团队设计的第五代全国产化的华灯作业车,具备电脑操控、自由升降、移动平台、循环用水等功能。完成一基灯杆的作业,最快仅需30分钟。

  除了华灯清扫检修需要经历严峻“烤”验,华灯班还承担着国家历次重要活动保障任务。从华灯建成至今,一代代“掌灯人”坚决扛起供电保障的首要责任,始终秉持“以万钧之力,护毫发之安”的担当精神,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全国两会、建党百年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全力实现万无一失的保电目标。华灯班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独具匠心    精益求精灯长明

  “华灯刚启用时,使用的光源是白炽灯,功率高,亮一会儿就特别烫。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前夕,华灯的光源经历了第一次升级,自镇流高压汞灯代替了白炽灯。”陈春光说。此后,他组织参与了4次华灯光源的升级改造。最终在2008年的改造中,将450瓦自镇流高压汞灯全部更换为85瓦的电磁无极感应灯。“不是功率越低越好,而是要找到亮度、寿命和节能的最佳平衡点。”他表示。改造后的华灯,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前提下,能耗降低了70%,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以上。

  2012年,照明管理中心对华灯灯杆、基座进行改造,这是历史上规模和工程量最大的一次改造。此时的陈春光已成长为一名业务出色的“掌灯人”,担起了改造项目负责人的重任。华灯改造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既要保留经典外观、延续历史韵味,又要提升运行可靠性,还要做到绿色低碳。“华灯改造必须慎之又慎。”陈春光回忆道。为此,他匠心独运,在改造的各环节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一线经验和全面细致的思考。

  接到任务后,陈春光精确计算灯台的承重,深入研究古代建筑造型,建议采用四面长方体的灯台设计方案。这一方案不仅让灯台与灯球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理念,还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利用了灯台的内部空间。灯台由两面开门改为四面开门的设计,为各权属设备的独立维护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升了华灯运行的安全性。陈春光带领团队研发的华灯灯台四面开门装置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通常,在灯台材质的选择上,铸铜、铸铁、汉白玉等材质均为备选。陈春光独树一帜,提议采用与天安门广场地面材质相同的易县花岗岩,让灯台与地面浑然一体。“这样能减少对广场开阔性的视觉影响,灯就像是从地面长出来的一样。”他说。

  此外,陈春光与团队共同研发的“华灯负荷快切装置”是实现亮灯率100%的秘密武器。据介绍,任何一条供电线路出现问题都能迅速隔离,即使出现极端情况,也预留了外接电源的接入通道,为华灯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撑。

   创新突破    绿色转型照未来

  多年来,陈春光不仅用心守护着华灯安全稳定运行,还带领华灯班对区域内14.1平方公里的17124余盏路灯进行日常运维管理,积极探索新型城市道路照明光源。他至今记得师傅说过的话:“别看一个小小的路灯,它的高度、灯光照度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2009年,北京成为“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LED)应用示范城市之一。陈春光承担起牵头开展22条道路LED路灯试点的任务。然而,LED路灯大规模应用并非易事。

  陈春光发现,LED路灯虽具有节能、启动快、能效高的特点,但不同厂家产品外观、参数等差异巨大,千灯千面、一灯一样,导致维修时只能整灯更换,给路灯运维及仓储调配带来极大挑战。

  为攻克LED路灯通用性差的难题,陈春光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成功研发出模组化LED路灯,并通过技术规约实现LED配件通用互换。后期运维人员对LED路灯进行维护时,无须携带各个品类的整灯,只需携带体积较小的配件巡修,极大地降低了运维成本。2021年,这项创新成果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已经过试点测试,开始在北京市大规模应用。

  扎根一线25年来,陈春光修身正己、致知于行,成为同事眼中行走的“路灯百科全书”。“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我将带领团队在探索新的华灯光源的同时,潜心研究道路照明管控系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路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为首都城市照明事业贡献智慧。”陈春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