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保洁员驻守各个点位。 ■企业/供图
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阅兵活动万众瞩目。现场数万军民的如厕问题究竟是如何得到妥善解决的?负责天安门周边区域及长安街沿线厕所搭建与保洁工作的北京环卫集团相关人士揭开了这一谜底。
精准布局
“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广场上的军民都能方便快速有序如厕。”北京环卫集团生产运营部负责人介绍,保障团队提前进行了细致的推演,并结合以往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对厕所进行了精准布局。在人民大会堂东侧、国家博物馆西侧等人员密集区域,设置了厕位充足、效率高的篷帐式厕所;类似汽车的拖挂式厕所则布置在长安街沿线,以应对如厕人员相对分散的情况;而在如厕人员相对较少的区域,则安装了单体厕所。三类厕所总计140座,提供了3500多个厕位。
不仅点位布局合理,厕位的空间利用也颇具巧思。保障团队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反复调整厕位间距,确保成年人在转身、起身时不会感到局促,同时精准压缩多余空隙;并优化隔断设计,既节省空间,又不影响隐私保护。通过这一系列优化,广场核心区域的厕位数量增加了20%。
科学搭建
“那四个半小时,真是一秒都不敢耽搁!”回想起搭建过程,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副总经理董建刚依旧激动不已。为了不影响天安门广场的日常秩序,临时厕所的框架搭建工作只能在每日22点至次日凌晨2点半的四个半小时内进行,其间必须完成进场、搭建、撤场的全部流程。
如何节约时间、提升效率,团队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在东五环外的平房基地,工作人员提前将钢架、篷布、螺丝等材料按照搭建点位和次序进行编号并装车。运输车队也提前勘察路线,明确了每辆车的出发顺序和各类材料的到场次序,背后都经过了精细的考量,以确保卸车后即可立即开工。
现场更是要啃“硬骨头”。辅路狭窄,叉车无法进入,工人们便肩扛手抬。
自7月3日在南池子启动首座厕所的搭建工作,至8月8日圆满完工,京环团队历经37个昼夜,成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专业守护
步入临时厕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整洁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事实上,这背后蕴含着诸多专业技术:采用真空冲厕系统,确保“冲洗干净、无飞溅且节水”;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提升隔板高度以保障隐私;部分拖挂式厕所则配备了发泡冲洗装置,既节约水资源,又增强了单个厕所的使用负荷能力。”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装备服务中心经理助理徐书凯表示,保障人员通过科学测算,制定了“每小时巡查”的标准,并将纸巾盒安装在伸手可及的高度。
阅兵当日,广场上欢声如潮,厕所保障团队全程坚守岗位:专业保洁员驻守各个点位,做到人走即清、满桶即运,始终保持环境洁净无味;维修小组携带工具包持续巡检,严格践行“3分钟响应、10分钟解决”的服务承诺;如厕高峰期间,70余名引导员化身为“流动指挥官”,实时调整男女指示牌,确保厕位供需平衡,保障如厕秩序井然。
3日正午,人群渐散,厕所维修工张保卫已行走4万多步。他拖着酸胀的双腿说:“我们干的都是些小事,但能为国家盛典做一点贡献,听到上厕所的人说一句‘厕所真干净’,心里就挺快活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