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铁工作人员调试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 ■记者 周宇杰/摄
7月17日凌晨时分,随着京港地铁14号线最后一趟地铁列车结束运营,车站也从忙碌归于寂静,京港地铁电力维修工程师刘德龙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在站台集合,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他们携带的工作设备中,一台重约11公斤的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格外引人注目。不久前,这台测量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正式在京港地铁14号线投入应用,推动接触线的检修从“人工”迈向“智能”。
全覆盖连续检测
接触网承担着为列车稳定输送电能的重要任务。列车运行过程中,受电弓与接触网持续摩擦,接触网磨损状况直接影响供电的稳定性与列车的行车安全。所以,对接触网的“磨耗检测”至关重要。
记者在接触线检修作业现场看到,该测量仪上方设置有类似光学镜头的装置。京港地铁供电工程经理李萌告诉记者,此次投入使用的测量仪尽管体积轻巧,功能却一点儿不少,集成了智能算法、光电传感与激光成像等前沿科技,作业时可通过高灵敏度光电传感器与激光成像技术,实时捕捉接触网宽度、高度、磨耗面积及偏磨角度等关键参数,测量误差仅±0.02毫米,同时能够沿着接触网进行全覆盖、连续化的检测,毫米级地捕捉磨损痕迹,有效提升接触网磨耗检测的效率和精度,为地铁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之前传统使用的行业通用游标卡尺测量相比,测量仪的精准度提升了10倍。此外,该设备可对接触网磨耗情况进行自动化全覆盖连续测量,每米采集超100个数据点,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每250米仅选取5到7个点位,其数据密度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检测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李萌介绍道,早在2022年2月,京港地铁就敏锐察觉到传统人工检测方式的局限。为此,京港地铁与相关单位创新研发,经过三年多的试点打磨、数千公里的数据积累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这一创新成果成功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双重授权,充分体现了其创新价值及实用性。
便捷式操作效率提升1倍
对于参与测量仪研发的一线工作者而言,轻便也是重点考虑的功能性之一。记者跟随接触网工进行轨道作业时发现,每次作业,他们需要携带包含扳手、接地线、安全装置等在内的大量工具,由于接触线位于约四米高处,所以他们还得在轨道上搭建3.6米高的梯车,然后进行高空作业。轻量化的测量仪也为作业过程减轻了负担,不仅如此,测量仪器可沿接触网自主移动,工作人员通过手持终端操控设备“前进”“后退”“停止”“测量”等作业,并能设定三种行走速度,单人便可完成操作。
刘德龙举例称,以京港地铁14号线十里河至北工大西门区段为例,在夜间有限的作业时间内,以传统人工模式完成2.2公里的接触网检测及维护需耗时2天,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可在人工维护的基础上,辅以自动检测,相同区段则仅需1天即可完成,效率提升1倍。
测量仪内置里程定位轮,在维保作业前,工作人员可将检测里程、重点测量点等信息预先录入设备,精准关联实际需求。检测过程中,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让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接触网“健康指数”。此外,设备还内置智能算法,可分析磨耗速率,自动生成磨耗曲线、预警台账及寿命预测报告,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设备的应用,让传统“单点采集+数据统计+人工分析+专项维修”模式升级为“现场诊断+就地治理”一站式模式,是“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又一范例。
李萌表示,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的应用,为地铁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该设备已纳入京港地铁常态化检修体系。未来,京港地铁将联合相关机构持续完善设备性能,优化维修策略,提升运营管理及服务的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持续开展车辆、信号、轨道等多个专业智能运维系统的课题及项目研发,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助力乘客出行更安全、舒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