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得志在工作中 ■记者 周宇杰/摄
在晶莹剔透的玻璃世界里,每一只光洁的瓶罐背后,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北京威顿(郓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光瓶制造中心副主任宋得志,就是这样一位用30年光阴雕琢玻璃艺术的“大国工匠”。从一线操作工到技术带头人,他凭借对玻璃成型工艺的极致追求,攻克数十项技术难关,获得6项国家专利,带领团队创造年均超500万元的经济效益。近日,他荣获“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在0.1毫米间追寻极致
玻璃成型,是一场与温度和时间的精准对话。1995年,20岁的宋得志初入北京威顿,便被这种“液态转固态”的魔法吸引。为掌握行列机操作要领,他跟随师父,连续120个月跟班记录上万组数据,总结出“看料滴、调气压、控温差”九字诀,很快成长为班组里能独立调试设备的“技术尖兵”。
方形瓶罐生产曾是行业难题——瓶身棱角易出现细微裂纹,成品率不足10%。2009年,某国产高端化妆品品牌客户提出高标准的八卦组合型香水瓶需求,为此,宋得志带领团队展开攻关。“模具内腔弧度差0.1毫米,就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他创新采用试错法,重新设计模具分料动态走向,经过多达上百次试验,最终将成品率从最初的10%提升至70%。
单滴变双滴的产能提升
2018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决定对主打产品2846玻璃瓶实施“单改双”生产改造。这意味着要在同一台行列机上同时成型两个料滴,如同让“单车道”变为“双车道”,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产品壁厚不均、瓶口变形。
接到任务后,宋得志带领技术团队加紧研讨,从窑炉出料量、行列机运行状态到模具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实验。经过反复试产验证,最终采取修正料道温度曲线,调整行列机各部运行参数,修改初型模内腔形状等改良措施,成功实现了双滴生产。此举使得2846产品日产量由原3.5万件提升至6.4万件,生产效率提高80%以上,累计增产305万件,新增产值近351万元。
资源节约中的匠心思辨
传统生产中,行列机剪刀的冷却水直接排放,每天耗水达10.8吨。面对剪刀水造成的水资源和皂液浪费问题,宋得志带领维修班成员进行深入剖析,决定将原有的持续喷水模式改为由电磁阀控制,并在供料机二层台巧妙设计了一个剪刀水收集装置。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与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实现了剪刀水的循环利用,彻底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难题。
为彻底解决因推瓶机与递送机不同步造成的产品蹭身、粘连、炉内倒瓶等问题,宋得志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提出改进方案:通过计数方式,将从递送机上取得的信号精准反馈给推瓶机的电控装置,由控制器智能控制电机的启停,确保每个推瓶循环都能按预设数量精确完成,从而彻底避免了漏瓶现象的发生。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优化,改进方案迅速落地实施,成功解决了输瓶板带与推瓶机不同步缺陷问题。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产品整体合格率提升2%,每年为企业带来了高达160万元的经济效益。
“传帮带”铺就攻坚路
宋得志特别注重技术的传承和提高,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他不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还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玻璃艺术及玻璃制造工艺方面的书籍,通过互联网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及员工,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工作作风顽强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驻厂一线,为玻璃产业在山东郓城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山东郓城生产基地建设期间,他带领10余人技术团队连续奋战2个月,完成3条生产线的调试投产。如今,宋得志正带队研发玻璃成型技术,目标是努力创新,解决生产难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