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首发城市保供智慧供应链基地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作为北京市的东北大门,平谷区肩负的首都物流高地的发展目标日渐清晰。
2025年底,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将建成310万平方米物流设施,预计将建成560万平方米的高标库,面积达到北京市现有高标库面积的两倍。作为京平综合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平谷首发城市保供智慧供应链基地(以下简称“平谷供应链基地”)将打造集仓储物流、冷链加工、应急保供、供应链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绿色供应链基地。
其中,由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的平谷供应链基地一标段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底实现主体结构完工。
对北京建工集团项目党支部书记薛洪松而言,一座外观看似普通的物流基地的结构形式却暗藏玄机。“我们标段内的仓库和高架平台结构与传统完全不同,许多位置的安装精度需要控制在毫米级。”薛洪松说。
项目首先面临的便是开挖的决策。整个项目基础条件较好,同时,仓库结构也不需要地下室,只需要承台来支撑建筑即可,开挖原本可以围着单个承台进行局部开挖,而项目却采用了整体下挖1.6米的方案,这种有些“浪费”的做法却别有用意。薛洪松说:“如果单个承台从原始地面向下开挖,不仅深度太深,承台之间的作业空间也将被基坑的放坡挤占,并且施工风险相对较高,而整体开挖虽然增加了一些投入,但是整体开挖效率提升了40%,同时消除了深坑带来的防护投入,节省的时间和人工算起来更加合适。”
一标段内的仓库为2-3层,其单层高度达到12米,几乎相当于4层楼高的建筑内部,超大空间提升了库容量和运输便利性,这得益于项目的创新技术——预应力混凝土双梁叠合板的应用。
来到堆料场,一个个由两个“T”型并排组合到一起的预应力双梁预制楼板,静静地等待安装时刻。该项目的仓库楼板每平方米需要承载4吨重量,相当于1平方米压上2辆家用轿车。这种高荷载的要求让传统的钢梁支撑方式无法满足要求,而使用预应力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楼板承载力,还可以让仓库的跨度从9米展到12米,减少立柱数量提升了仓库的库容量。
相比楼板的特殊造型,仓库钢框架的边缘也根据“T”型的尺寸在现场焊接了几乎严丝合缝的承载卡槽。而要让这些带有预应力的混凝土梁够准确就位,不仅是楼板的加工精度,就连卡槽的焊接精度也要求控制在毫米级误差,而12米一跨的空间需要5块预应力双梁预制楼板拼接,实现如拼插积木般的精准就位。
项目最大的难题是高架平台结构施工。该项目建成后运输车辆通过高架平台的空中运输,实现车不入库,物资通过高架平台设备接力送入不同仓库,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但巨大的荷载要求高架平台每平方米需要承载4.5吨。
在项目展厅内,一个名为“保供天链”的高架平台模型展示出项目的技术特点。施工团队首先需要为平台建造由多根1.5米×1.5米的立柱组成的支撑结构,随后需要在立柱的顶部浇筑一个如同“帽子”的混凝土结构。薛洪松说:“这个‘帽子’由多片高度2.2米,厚度约0.2米的混凝土墙体拼接而成,同时,‘帽子’还预留缝隙,将平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卡于‘帽子’缝隙处,形成更稳固的受力结构。”项目的横梁也并非传统单独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或现浇结构梁,而是在两片预应力混凝土梁双拼后再次空中现浇混凝土而形成的组合叠合梁,这种结构增加了横梁的尺寸,同时又解决了单件梁体过大带来的加工制造和运输吊装难题。混凝土梁安装完成后,还要向“帽子”中心灌满混凝土,并向立柱两侧混凝土梁上延伸一定长度,如同胶水一样将结构牢牢粘在一起,实现梁柱节点相互交错,紧密融合,有效增加了整体结构强度,确保平台后期使用时的荷载达标。
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全面展开,预计9月底实现所有仓库钢结构封顶,年底达到主体结构完工条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