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强正在工作中 ■记者 刘偶/摄
当北京开启“汗蒸模式”,在昌平龙泽园集租房项目建设工地上,中建二局三公司的测量员们正以汗水为墨、仪器为笔,勾勒着城市安居蓝图。从业19年的杨树强,便是这支测量队伍的“主心骨”,在38摄氏度的热浪中,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注校准精度,守护着工程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走进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7栋住宅楼正拔地而起。作为北京市重点民生工程,这里将建成2625套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达94000平方米,户型室内面积涵盖24至35平方米4个区间,共26种不同户型。项目经理关学林介绍,项目预计9月将实现全部主体结构封顶,未来将为周边产业园的数千家庭提供温馨居所。然而,小户型密集、结构复杂的特点,让测量工作成为一场“精度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测量是建筑的眼睛,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杨树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手持全站仪走向2号楼。项目实行首级控制、各楼控制、户内控制三级测量体系,每面墙、每根柱、每部电梯、每道梁都要逐一放线确认。记者跟随发现,仅是一面普通墙面,他就要精准放线6至8条,每条线耗时2到5分钟。在3号楼某施工流水段,杨树强和搭档连续工作4小时,完成近百个构件测量,后背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又焐干,留下大片盐渍。
“测量员有三件宝:尺子、墨汁和全站仪。”杨树强展示着磨得发亮的工具包,这些“老伙计”陪伴他走过无数项目。目前,项目4名测量员两两分组,实行划片分组作业模式。随着主体结构施工推进,现浇工艺和回字形楼体设计带来新挑战——每完成一个区域浇筑,测量组必须争分夺秒为相邻施工区定位,确保混凝土连续浇筑。“打灰时间不确定,有时凌晨两三点接到通知,就得立刻赶到现场复测。”杨树强说,深夜的工地万籁俱寂,唯有全站仪的红光和手电筒的光束,在钢筋丛林中勾勒出精准坐标。
2号楼的测量难题至今让团队记忆犹新。这栋8层建筑分2个拐弯、3个单元,其中电梯井拐角处91度的特殊夹角,打破了常规的直角设计形式。“普通拐角角度是90度,但在这里,电梯南侧拐角处部位是88.95度,而北侧部位是91.05度,必须设置两套轴线系统,反复校准交会点。” 杨树强和同事们连续3天在现场,白天顶着烈日测量,晚上对照图纸复核,最终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后续施工扫清障碍。
回溯到基坑基础施工阶段,那更是一场与高温和时间的“硬战”。彼时工地完全露天,全站仪在烈日下被晒得发烫,测量员们背着米尺、扛着三脚架,在滚烫的地面上穿梭,每天要走将近2万步。“一天要测500多个点位,眼睛盯仪器盯得发花,收工后累得连话都不想说。像这个矿泉水我们不带小瓶,小瓶不够喝,我们一般带1.5升的大瓶矿泉水,一天下来至少要喝三到四瓶。”杨树强笑着回忆,言语间满是对职业的坚守与自豪。
正午时分,阳光愈发刺眼。杨树强再次核对完数据,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测量点。在这片热土上,无数建设者用汗水浇灌城市梦想,而测量员们则用精准的刻度,为高楼大厦筑牢根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