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发布96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69项,修订27项。
本批发布的重点标准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制定《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这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制定的卫生标准中,首个健康体检领域标准。该标准规范了京津冀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结构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结果质量等要求。标准聚焦健康体检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对场地、人员、设备的具体配置,以及质控体系运行原则、业务制度制修订及执行、日常质控频次及整改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检前-检中-检后”全流程质控覆盖,强调健康体检报告审核管理和重要异常结果的及时处置。标准发布实施后,将实现三地同质同标,有效提高京津冀区域健康体检服务质量与安全性。
在助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面,制定《自动驾驶地图数据交换及服务接口规范》,规定了自动驾驶地图数据交换的基本要求、数据交换及服务主体和模式、数据交换要求。制定《信息安全技术 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与评估要求》,这是本市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标准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等方面,提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增强型安全保护与评估要求。
在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制定《清洁生产协同审核技术导则》,一方面创新清洁生产审核机制,构建“多个行业企业协同审核、梳理行业共性问题、提出行业共性方案、提升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整体水平”的新型模式,显著提升审核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助力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另一方面,建立同行业企业横向对标机制,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优化,在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关键指标上实现“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修订《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一方面,落实“将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电力线缆入固定车位纳入新建住宅配建要求”,强化新建住宅项目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提供可供选择的居住区充电设施配建方案,确保符合安全要求的停车位具备直接装表接电条件。另一方面,根据交通出行场景特征的差异化,优化了办公、商业、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分类配建要求,更新了直接建设充电设施的停车位比例,使充电特征与出行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相互匹配,促进停车资源与充电设施的高效利用。此外,基于近年来快充和超充设备发展趋势,明确了快充、超充的规划选址及消防设计要求。
在服务大型活动保障方面,制定《大型活动医疗保障通用要求》。这是全国首个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地方标准,对承担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工作医院的基本要求、活动现场医疗保障、院内医疗保障、持续改进等内容进行规范。制定《大型活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了主办(承办)单位、食品供应企业以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分工。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管理中,明确了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并强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卫生要求。
在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方面,修订《住宅物业服务标准》,详细规定了物业服务企业应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标准,涵盖综合服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房屋及设施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绿化管理、秩序维护管理、风险管控及突发事件、服务创新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制定《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规范 市场监管领域》,这是全国首个针对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的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的基本要求、调解范围、服务流程及要求、司法衔接服务等内容。
在支撑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制定《社区韧性压力测试技术导则 城镇内涝》,首次将“韧性压力测试”理念引入社区内涝防治,通过给出城镇内涝场景下韧性压力测试“资料收集-场景设计-模型构建-韧性计算-报告编写”全流程技术框架,为城镇内涝社区韧性压力测试提供了相关信息和指导。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