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研究总院乘用车高温试验团队正在测试车辆。                          ■企业/供图

  正午,温度计指向48摄氏度。游客在“火焰山”石碑前仓促打卡后逃回空调车,一群身着“盐渍地图”防晒服的身影却逆着人流,俯身钻进已曝晒4小时的试验车——汗水刚渗出便裹上盐晶,凝结成独有的“高温勋章”。他们就是北汽研究总院乘用车高温试验团队的成员,在这里用北汽人的意志与专业锻造出产品的过硬品质。

  “在吐鲁番,我们不怕别的,就怕不够热!”北汽研究总院乘用车高温试验团队队长王立的话,道出这支铁军的追求:唯有极限,方能淬炼极限品质。

   在“热岛”锤炼品质尖刀

  “今年夏测涉及北汽3个乘用车自主品牌五大平台19个子项目,测试车辆也从去年的40辆增加到今年的53辆,这就意味着工作量增加了约33%。”王立拿起车钥匙说:“空调制冷、极端气温充电性能、增程器热管理,都是本期重点。”

  走出被称为“白房子”的夏测基地,热浪扑面而来。王立将测试车车头紧贴“十字墙”墙面,挂P挡开始“热浸”——车子停在墙的夹角,热气无法流通而形成“热岛”,在极端气温中创造更严苛环境,验证整车高温性能。

  王立心里有本当地天气日历:“6月5日到的吐鲁番,7月29日至31日遇上今年极值,最高54摄氏度,那几天忙坏了——必须赶在极端气温里,测透车辆性能的极限。”

  除了团结协作的拼劲,科学方法和先进设备的加持也是突破测试效能的关键。今年,团队为测试车配备了业内领先的全FPGA架构总线数采分析设备,支持5G和Wi-Fi通讯协议,可自动上传测试数据,避免高温下人工记录的误差和效率损耗。设备遵循“建模-仿真-再加工”的设计原则,即便在50摄氏度至85摄氏度的极端温度范围,也能保持稳定运行。

   在热浪中淬炼职业信仰

  夏测的几个月里,团队在“白房子”与测试场朝夕相处。正午时分,26岁的许家珩正忙着为暴晒测试做准备——测试区停车场铺设的地砖,让热量更集中,为测试叠加出更严苛的“Buff”。这是这位202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燃料电池专业硕士毕业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吐鲁番。“最大的感受就是热,工作节奏特别满,从驻地到基地连轴转,根本没时间想别的。”他笑着说。

  许家珩坦言,自己曾以为毕业后的工作场景会局限在办公室里做研发,直到这次夏测,才真正触摸到“理论落地”的温度。“前不久的一次日常测试,测试车静置后小电瓶突然没电,我按照课本里学到的理论排查了半天,始终找不到问题;有经验的同事过来,很快就给出了判断并解决了问题。”那次经历让他豁然开朗:“课本里的公式和原理,要在现实的场景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我来夏测最宝贵的收获。”

  正因这份对“成长”的真切感悟,许家珩身上透着年轻人少有的沉稳,但聊起工作却满是锐气:“作为新人,测试是一个学习过程,但我也想多做点事。比如测试日报,传统统计费时费力,就用Python直接生成数据透视表,这是我正在做的。”

   在循环往复中校准责任精度

  被晒得黝黑的杨常青,是帮过许家珩的“老师”之一。他当天的测试很枯燥——绕着宽6米、总长4.4公里的封闭高速环形路,在加速与制动间循环——两圈一个小循环,15个小循环一组,一天跑两组共264公里。

  “极端高温下的紧急制动和全力加速,用户基本用不上,但我们就是要在极限环境中找问题,鸡蛋里挑骨头。”当被问到“苦不苦”,杨常青条件反射般摆手:“疫情期间只能住白房子,洗澡就在卫生间泼盆,现在够幸福了!”

  除了测试场地,吐鲁番的街道、乡道也是主战场。王立驾驶刚开启预售的享界S9T穿梭其间:“现在的产品都配备了辅助驾驶功能,这是新增的重要测试项。极端气温下,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可能受到热辐射影响,引发失真或误报,我们要把这些场景摸排出来。”

  茫茫戈壁,两侧民房几乎一样,王立却从不用导航:“几个月回次北京,家门口的新路都不认识了,但在这儿,熟得很。”

  傍晚回到白房子,工作仍在继续。海量测试数据要在夕会归集分析,总结方法并部署次日任务。近两年,团队引入不少高水平测试设备,部分关键数据采集精度和效率比人工提升约10倍。“但只要汽车的主要使用者是人,工程师的主观测试感受就仍不可替代。”王立说道。

  被问及北汽三高测试的核心竞争力,他的回答质朴而恳切:“测试项目的广度和强度在车企中靠前,短板在补,长板更加突出。而最大的优势,是团结。前线小团队凝聚力强,后方还有包括研发、各品牌的千人团队拱卫。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夕阳西下,火焰山岩壁镀上金辉,满身尘土的测试车驶回白房子。海量数据在屏幕流淌,参数在讨论中被校准。这群北汽人用汗水浸透的日夜,在熔炉里反复锻打——最终淬炼出的,不仅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真金”座驾,更是北汽研发版图上那支能征善战、无惧烈焰的“真金”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