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人员正手持银色扳手进行钢筋连接质量检测 ■记者 刘偶/摄
在朝阳区豆各庄乡的东城区定向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监理人员手持一把银色扳手在钢筋丛林中进行钢筋连接质量检测,扳手顶端的小屏幕实时跳动着扭矩数值,数据被同步传输至手机端APP系统。这把看似普通的工具,实则是北京磐石建设监理公司和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研究院共同研发的“钢筋直螺纹连接扭矩定位、检测、存贮、分析、报警一体化智能装置+智能检测系统”。其通过物联网技术,让钢筋连接质量从“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说话”,为民生工程筑牢质量根基。
“电子眼睛”上岗终结“凭手感”时代
在建筑领域,钢筋机械连接质量直接关乎结构安全。传统直螺纹套筒连接需工人使用扭矩扳手手动紧固,质检员随后按比例进行抽检。“传统拧钢筋好比‘蒙眼拧瓶盖’,能否一次检测合格,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北京磐石监理公司安全技术部部长李天明坦言。
这一问题被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项目团队精准捕捉。2023年组建的联合研发团队,将GPS定位、蓝牙传输、智能传感等技术集成于一把扳手,在经过一代产品多次优化完善后,迭代出第二代产品,并申报了2024年第一批次新技术新产品。“就像给工地装上电子眼,每个连接点的坐标、扭矩值、操作时间都可实时记录,质量追溯性大幅提升。”张智明手持设备向记者演示。当扭矩达到设定值时,扳手自动发出“嘀”声提示,数据即时上传云端,异常情况触发预警。
在东城安置房项目现场,该系统已应用于502户住宅的地下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中。项目技术员告诉记者:“现在,智能扳手成了工地的‘数据管家’,每次检测都会自动记录数据,单次存储100组信息,还能自动生成标准表格。”所有数据还自带“时间印章”,从源头锁定检测时间和结果,彻底堵死造假漏洞。据东城区定向安置房项目工地实测显示,使用这套系统后,数据错误率从5%直降到0.1%,质量追溯时间从半天缩短到“点开即查”。
“超能力”拆解 “2米精度定位+410牛米扭矩”
翻开技术手册,这把智能扳手的“超能力”令人眼前一亮。军工级定位:内置高灵敏度GPS芯片,定位误差小于2米,可精准锁定每个检测点位置。自适应扭矩:最大扭矩值达410牛米,覆盖直径16至40毫米的钢筋,满足超限结构件需求。超长续航:采用低功耗蓝牙技术,两节5号电池,可支持3个月连续作业。全流程追溯:自动生成时间、坐标、操作人员档案,可形成质量闭环。
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研究院项目研发负责人张智明介绍,这款智能扳手,能检测到0.1牛米的细微变化,相当于测量一根头发丝被轻轻拉动的力度。扳手内置的传感器能实时“感知”拧紧力度并输出扭矩值,监理人员通过观察扭矩值可以全方位了解施工质量,相比于传统的合格判定更加精确。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面对热轧钢筋,还是冷拉钢筋,智能扳手都能根据钢筋直径自动匹配最佳拧紧力度,这套设备的测量精度通过第三方检测,比传统检测设备提高20%,实现了对检测数据的“从无到有”,相当于把实验室的“显微镜”搬到了工地上。
钢筋连接 实现从“人防”到“技防”跨越
该系统带来的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管理模式的升级。目前研发团队正在给系统加载“超能力”,让工地管理像用智能手机一样方便。蓝牙无线传输功能让检测数据隔空“飞”到手机上。新增的GPS定位功能,让每处作业区的钢筋连接都有坐标,监理人员打开地图就能看到。这些数据还会汇总到云端分析,提前预警潜在问题。从“凭手感”到“看数据”,这套系统给建筑行业插上了“数字翅膀”,是“新质生产力”在工地落地的生动写照。当5G、物联网遇上钢筋水泥,更多“好房子”将拥有数字化的质量基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