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最大定向安置房穿上“新衣”                                ■记者 董一鸣/摄

   4月7日,由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及“北四村”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安置房项目E组团工程(以下简称:E组团)迎来了为期4天的业主“收房日”活动。

  对于E组团项目总工程师王斌来说,从2020年4月开工建设,该定向安置房项目终于迎来了交付时刻。整个工程包含E组团在内,共有6个组团,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是昌平区最大的定向安置房项目。其中,5个组团将用来安置东半壁店村、西半壁店村、史各庄村、定福皇庄村的村民,1个组团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等配套工程,也被回迁居民称为“北四村”安置房。

  E组团作为项目第二大标段,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涵盖8栋主楼、4个配套建筑及地下车库。在王斌眼中,住宅项目的属性使其并没有什么创新的技术植入,更多的是针对安置居民需要对建筑进行细致雕刻。其中,一件“新衣”成为最大亮点。

  在建成的小区内,外观由米色与咖啡色交错而成的住宅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对这个看似普通的建筑外观,创新与实用相结合的理念厚植其中。王斌说:“我们8个楼座的‘外衣’使用了名为六面裹覆缝扎增强玻璃纤维板的保温材料,其核心点便是聚焦建筑外墙渗漏风险进行的技术攻关。”

  建筑外墙长期受风雨侵蚀,易出现老化现象,如果外墙材料耐候性能差,或者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中,有可能导致外墙渗水,岩棉长期吸水也会增加其自重带来脱落的风险,而相比室内管道渗漏问题,外墙渗漏更加隐蔽,更难找到渗漏点,给业主造成长期困扰。针对有可能的外墙渗漏风险,对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岩棉板进行技术优化,确定了最终的工艺优化方案。

  王斌介绍,常规做法会在岩棉贴墙和外露的两面铺设玻璃纤维网格布再涂刷抗裂砂浆,新做法如同包裹伤口一样,将岩棉板的六个面全部用抗裂砂浆进行包裹,两面附玻璃纤维网格布。随后,再按照一层玻璃纤维网、一层抗裂砂浆的顺序进行两次面层处理,相当于一块三明治的结构。同时,第一层六面包裹和涂刷砂浆的工序全部在工厂进行预制,确保每一块防水基层的品质保持一致,后续两道网格布和砂浆采取现场施工,形成一件包裹建筑外立面结实耐用的防水“外衣”。

  相比“外衣”的创新做法,在项目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施工团队成功解决了诸多难题。首先是项目用地范围北侧地下存有一条约4米宽的电力管沟,这条混凝土管沟占据了项目用地北侧的一大片区域,造成基坑开挖断断续续。王斌说:“由于管沟改移和施工同步进行,制定开挖方案时,我们不仅要合理计划工序和物资匹配,还要预留足够空间宽的空间,避免开挖土方时对电力管沟所在区域扰动过大,造成管沟结构在未改移完成前损坏。”

  除此之外,项目部还结合工程实际在两栋楼试点使用了外爬架体系,并将其与传统脚手架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梳理总结出爬架施工的数据,为企业后续使用爬架体系参与工程建设打下数字基础。

  历经多年建设,项目如今正式进入交付周期,4天的“收房日”中,项目团队组成了由总包、劳务、专业分包约50人的快修小组,针对每一户业主对新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完善。

  从开工至今,项目团队多次在建设单位组织的季度安全质量大检查中荣获第一名,并先后获得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未来科学城工程施工总承包类A级(优秀)供应商、北京城建集团优秀青年突击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