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雅娣正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日前,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部总工程师付雅娣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付雅娣称自己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她说:“从业至今,领导、同事及家人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是我18年安心扎根一线的重要动力。”

  中学时期的付雅娣是一个喜欢无限遐想的女孩儿。“如果在海边或者山中给家人建造一座房子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可以算是付雅娣对建筑行业兴趣的启蒙。带着这份执着,她在大学志愿书上填满建筑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

  从业之初,付雅娣感受过寒风凛冽的现场,也曾蹲在没有遮挡的作业面与炙热的阳光为伴,她却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在荒草丛生里找到“野趣”,在土护降阶段挖出新鲜东西兴致勃勃的去“探险”。一些在大多数人看起来“苦”的事情,在她的记忆里,都是丰富又有趣的人生标签。

  这些年,付雅娣的父母会在她每个工程结束前来到现场,和她以及工程拍一张合影,这已经成了她家约定俗成的事儿了,他们为自己的女儿能够在工程建设中出一份力备感自豪。

  付雅娣认为,任何人都不要给自己设限,自我怀疑如同给自己戴上了枷锁。她说:“从业至今,我始终参与的都是技术难度较高的工程项目,从奥林匹克观光塔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学校,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工程,每次对我而言都充满挑战。”

  奥林匹克瞭望塔是世界首例超高柔性钢结构构筑物,也是国内唯一永久性奥运五环标志伫立之处,看起来就是五根钢结构立柱组合而成。“五根钢结构立柱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并与地面的混凝土结构相连,哪些部分先施工?哪些部分需要提前连接受力?钢结构立柱之间何时合龙?只有扎根一线去看图、去转现场才能找到答案。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付雅娣说。就在该工程临近结束时,付雅娣做出了一个决定,相比项目其他同事投身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不同,付雅娣申请留在项目做后续工作。她说:“那时候总觉得自己还没学透,更没学够。建筑人一辈子能碰到这样一个工程太难得了,不把每一道工序学明白,总觉得自己亏得慌。”

  也正是在这里,付雅娣学到了什么是拆解思维,如何理解设计的所思所想,如何逐步解析施工步骤,整体建设需要与单一工序特点的融合,她也逐步从技术骨干转型为项目管理者。

  来到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北京学校项目,付雅娣开始独当一面了。她曾经用6年时间完成一个建设任务,而在这里,一年半就要实现交付。付雅娣坦言,她承受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相比技术专业的线性思维,统筹组织调配职能更加重要,结果导向带来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更加耐人寻味。“技术关注表象是否正确,而统筹则需要多维度思考工程技术、质量、工期等要求,这种变化最初的确不适应,但当深挖其中根源后,我却是醍醐灌顶。”她说。

  在上一个项目完成后,付雅娣很快便投入到北京艺术中心的建设。该项目涉及声学、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等60多个专业系统、30多个学科门类了,舞台工艺与建造技艺交织出了高复杂度。2021年1月,付雅娣和团队共同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在4个月内完成结构封顶。想要完成这个目标,舞台中央60多米的超高墙体就是个大难题,以往的经验和做法是用“满堂红”的方式把架子整体搭起来,可这样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也不够用。大家查遍资料,对方案反复研究对比,团队最终通过“BIM+智能建造”技术,只用了6排脚手架,就成功完成了舞台塔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正是这次大胆的决策,成功将工期缩短了30天。北京艺术中心也在全球35个国家的300余个顶级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Autodesk设计与制造——“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得到了全球工程数字建造领域的奖项认可,这也是国内企业首次获得这项荣誉。

  付雅娣很喜欢一句话:“你只管向下扎根,其他的交给时间。”相信,向下扎根的她一定能绽放最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