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新材公司生产场景俯瞰 ■企业/供图
回望2023年12月,北京建工新材公司与北京高强混凝土公司、一建搅拌站实施了重组整合。一年后,全新的“建工新材公司”拥有了更强的“生产+设计+研发+咨询”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产业区域协同发展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升了其“建城”实力。如今的建工新材公司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材供应商,而是力争行业一流的绿色新型建材服务商,正在“科技+资本+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甲辰龙年,从青海冷湖到内蒙古包铝,从南下广州到北上哈尔滨,开启了新版图。
通过大融合引领市场化重组
2019年,北京建工集团和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同年,北京建工集团对旗下混凝土及相关产业的整合谋划正式启动,成为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
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蔡玮表示,重组工作成为落实建工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集团打造集群化产业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
重组后,该公司进一步丰富了产业板块,工业化建设产业链更加健全。其全面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及“区域营销协同+厂站垂直管理”模式,压减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开展干部融合配置,对所属单位的经营层进行动态考核绩效激励;整合公司内部资源,集中利用,打造出“总部定战略、基层重落实”的良性发展架构,实现了管理大融合。
建工新材公司此次合并重组聚焦顶层设计,以技术引领产业迭代升级。公司下设的科技创新研究院更是聚合了各研究平台专业优势,形成了混凝土、装配式、新材料、智能制造4个研发中心,分别由4名博士作为负责人,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实现了科研大融合。此外,其深入推进业务融合,推进搅拌站业务标准化,快速纳入公司NCC数字化管控平台管理,同时加快市场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了产业大融合。
重组后,建工新材公司党委开展了企业文化大讨论,将“干事文化、效益导向、包容务实”的企业文化理念宣传覆盖全体员工,逐步推进员工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和思想统一,实现了文化大融合。
以高质量服务打造领军企业
如今的建工新材公司构建起了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双轮驱动的服务引擎。除了供应高质量混凝土材料外,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治”更成为公司的优势所在。建工新材公司将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技术团队主体,深入研究行业面临的建筑结构变形、沉降等棘手难题,并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在EMC空心叠合剪力墙新体系应用中,相比灌浆套筒体系构件,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装质量,更降低了项目综合成本达20%至30%左右。在C70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中,其材料可有效顶住地铁隧道变形。以528米的中信资本大厦为代表的28米间隔超高层泵送技术成为行业公认的优质方案。水平距离超100米的长距离浇筑技术,更是解决了特定区域材料运输的难题。如今,建工新材公司从单一技术到综合解决方案,获得了更多的市场青睐。
2024年该公司发布了《新材公司管理手册》和《产品名录》。《新材公司管理手册》的发布提高了公司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产品名录》覆盖了混凝土、装配式等350多种全产业链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客户需求。
依托优势多点开花拓市场
技术引领改革,服务赢得口碑,建工新材公司依托重组后的规模优势,逐步拓展和放大新市场。自2021年涉足风力发电混凝土塔基市场以来,该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航企业,超百米的高强度混塔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品牌产品。与风电龙头企业合作成立的国内首家“风电塔架高性能混凝土研发试验中心”,主编的CCPA协会标准《风电塔筒用预制高强混凝土塔片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成熟的C80-C120风电混塔塔片技术、自密实混塔塔片技术和UHPC风电混塔技术三大技术,成为企业立足风电混塔行业的三大法宝。除此之外,建工新材公司依托供应南极科考站的茵莱门窗产品,结合光伏产业发展需要,布局建造业务,承担边框加工定制;应用诸多新技术为光伏板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架。围绕轨道交通盾构管片市场,建工新材公司聚焦智慧化生产和高精度加工技术,实现产品质量稳定供应,拥有了全市为数不多的智能生产线。其中在玉田投产的生产线实现了年产3万环的规模,公司成功进入了智能化生产的高端市场。
该公司聚焦人才建设,提拔中层领导干部26人,调整70余人次,优化了公司中层骨干队伍;持续推进“8595”人才工程,着力加强“95后”青年人才培养,为企业持续扩张产业版图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保障。
如今,建工新材公司在巩固京津冀市场的同时,已经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布局的雏形初现,成功试水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稳步推进“三北”风电混塔基地建设,实现了全国布局、全产业布局。未来,建工新材公司将以“一带一路”共建为发展方向,向着海外市场逐步拓展,以海上、空中为新发展方向,向着新的产业空间大步迈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