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当代商城已拆除完毕                                             ■企业/供图

        2024年12月29日,与中国人民大学一街之隔的一处围挡内,随着最后一车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外运完成,这座始建于1995年的海淀区著名商业设施——曾经近50米高的当代商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过在2025年一季度,它将开启重生之路。

        对北京城建建筑工程总承包部项目经理李海青来说,从2024年8月开工,到场清地平,团队用了大约100天将这个4.7万平方米的商业体全部拆除,施工和组织难度巨大。

        当代商城作为海淀区重要的商业设施,曾见证全区商业零售产业蓬勃发展的历程。随着顾客对商场多样化需求的增加,其低矮空间、紧凑布局等传统商场结构设计特点,已很难满足新时代商业运营的需求。“当代商城中关村店由于楼体已使用近30年,楼体外立面存在石材开裂及脱落风险,内部设备设施及管线老化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原有结构层高限制,加之需要植入满足现代化商业运营的各类管线设备,可变化的空间几乎没有,所以拆除重建是当代商城更新的唯一选择。”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张蒙蒙说。

        既然拆除工作势在必行,如何安全高效地拆除现有结构成为完成百天任务的关键所在。在张蒙蒙的电脑上,一份详细的拆除介绍让这个看似复杂的任务变得清晰顺畅。

        首先,“先易后难”和“自上而下”的顺序成为团队的共识。拆除开始前,技术团队对既有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张蒙蒙说:“我们将建筑分为3个部分。其中,9—12层结构空间小,我们计算后,将2台小型拆除设备吊运至结构上自上而下拆除既有结构;而6—8层的空间相对较大,则可以布置多台机械,并辅助绳锯静力拆除设备从中间向两边进行拆除;1—5层则使用落地式大型液压剪,利用6—8层中间拆出的空间自北向南将结构一块块剪碎剥落。”

        这种拆除方式看似简单,但过程中的精准控制成为团队的技术核心。其中,针对拆除中结构受力监测的技术成果更是成为关键。由于最小的拆除设备重量也有数吨,要在楼板上安全行走和发力破拆,激光测距仪对拆除区域的沉降和变形进行监测,保证了每一秒的拆除过程都处于严密监控之下。每一层施工开始前,技术团队按照“先梁板,再立柱”的原则,将拆除的位置逐段分区,激光测距仪会在拆除区域的重要位置进行点位锁定。“我们提前设定了预警值,这个数值可以确保结构不发生垮塌,拆除中变形数值每秒都会回传至平台,任何一个点位的数据发生变形超限提示,我们可以立刻叫停并进行方案调整。”张蒙蒙指着拆除中的记录表说。而这份表格上所有楼层和点位的数据最终均未超过设定值。

        在拆除作业中,静力拆除机械不仅能将结构切下来,还能通过静力液压机械进行现场破碎,有效分离混凝土和钢筋,实现后期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利用的绿色化改造。

        此外,一套外围护结构成为拆除中的另一项绿色亮点,由于拆除项目位于中关村地区,为了减少对周边各类建筑和行人的影响,施工前,一圈钢制围挡包裹起整个建筑,围挡随着建筑拆除的节奏逐层下降。张蒙蒙说:“封闭后,拆除现场不再暴露,可以阻挡拆除中材料的迸溅和掉落,还消除了残垣断壁的建筑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影响。”

        虽然项目使用的全部为静力拆除装备,但在临近居民区的一侧,技术人员还是立起了一道隔音屏障,确保在拆除过程中将噪声控制在结构内部。而在每一个拆除区域,项目团队都配备了高压水枪进行精确的点位降尘。“我们要确保每一次拆除作业产生的粉尘都能被水枪压住,搭配围挡的阻隔,尽全力减少拆除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李海青说。

        随着工程全部拆除完成,后续建设任务也进入倒计时。根据设计方案,未来新的当代商城地上建筑将保持原有面积不变,但在设计上将屋面设计为斜屋面,在保证北部居民区采光的同时,斜坡屋面采用玻璃幕墙打造的阳光顶层,搭配内部绿色植被的点状布局,让顾客可以在建筑内部舒适地享受阳光。同时,整体建筑中部设置了贯通到顶的中庭,相比原有设计增加了每层的高度,建筑整体更加符合现代商业运营的条件。

        根据计划,新当代商城重建工程于2025年一季度全面启动,2027年下半年实现竣工交付,并于2027年底开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