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为冬供增添绿色动力 ■企业/供图
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新能源逐渐在冬季能源保供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潞城镇胡各庄,北京燃气集团能源公司正通过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为新建住宅楼和办公楼提供集中供热,这一新能源供热技术的应用为今冬本市能源供应的平稳有序增添了“绿色”助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采用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垂直埋管的方式,将换热管路埋至地下150米深的地方,巧妙地将地下土壤的蓄热能力转化为建筑物内的热量,为通州区潞城镇胡各庄行政办公区北区周转房一期12个地块、约50万平方米的居住和办公区域提供集中供热。利用该技术,能源站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100%,可再生能源占比超40%,实现“近零碳”排放。
工作人员介绍,地源热泵系统由地下的水路循环吸收土壤里的热量,通过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进行做功,从而提取热能。6台地源热泵系统承担项目的基础负荷,在负荷高峰期间投入燃气锅炉系统作为调峰使用,进一步保障供暖效果。
为确保地源热泵的稳定性及供能安全,能源站首次采用了“多能协同,智能耦合”的“超低碳综合能源系统”,以地源热泵为主,耦合燃气三联供、燃气锅炉、电制冷和蓄能等技术,实现多重供能保障。通过耦合系统,地源热泵装机达到40%,实现最大限度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同时保证了供能的安全性。
节能的同时,6#能源站利用储能等技术,实现降耗的目的。其中,为了优化能源使用,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设置了蓄能水池,在夜间低谷电时段利用低价电进行热水储蓄。白天,这些储存的热能可以替代部分地源热泵进行供能,既保障了供暖的稳定性,又降低了电费成本。
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在设计时考虑了二级泵系统,并在12个地块内分别设置一座换热子站,将一次水和二次水分开。项目运行过程中通过换热子站的一次水调试,可以更好地处理各地块之间的水力平衡问题,同时节约水泵能耗,提高整体供暖效率。
通过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进行负荷预测,并实时监测能源站内各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和运行参数。结合一次能源的实时价格,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调整系统运行模式,确保能源站的最优运行。
今冬,能源公司持续发力、多措并举确保冬供的稳定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为了确保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在非供暖季对站内的主设备、水泵等进行了维修保养工作。同时,对配电柜、控制柜等电气设备进行了清扫、紧固和性能测试,为冬供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通过采用先进的供能技术,在冬季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供暖解决方案。自投入试运行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已经完成了四个完整的供暖季运行工作。
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燃气集团一直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天然气综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优势,大力推广燃气综合能源服务,而且聚焦聚力新能源项目,推动天然气与新能源高质量融合发展。
同样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环球CCHP能源中心以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基础,耦合外融冰蓄冷、电制冷、锅炉及自然冷却系统的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园区全部的冷、热能源需求及部分电力负荷需求。同时,能源系统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实现能源的精确供给、精确调度,按需供能,实现能源中心高效安全运行。
在怀柔区,作为北京市第一个三联供与太阳能相结合的区域微电网示范项目,金雁饭店能源中心自2014年运行以来,为多项重大会议提供了可靠的供能保障。项目采用燃气三联供与分布式光伏耦合的能源供应形式,供应饭店空调冷负荷、空调热负荷、生活热水负荷(含泳池加热负荷)、地板采暖负荷和蒸汽负荷。
新能源正在能源保供中展现出强大的供能能力和创新的技术优势。北京燃气集团将继续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业务,培育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动能,实现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