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不仅有“长城灰”更有“长城红”,金中都首次发掘出城门遗迹,香山脚下也存在着明代皇室墓地……日前,在“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上,2024年北京多项考古研究首次公开发布。

        今年,北京以“大考古”的工作思路,持续推动考古与保护一体化,统筹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在大遗址考古方面开展了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6位研究人员分别针对琉璃河遗址、金中都、怀柔箭扣长城、香山明代皇室墓地、长辛店古御道遗址、路县故城遗址等取得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发布。其中,端礼门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箭扣长城敌台顶部发现南方建筑做法“空斗墙”并首次发现炮台设施,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的考古发掘是北京地区较为系统、完整的对明代皇家墓园进行的科学揭露。

        “本次发掘的端礼门是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研究人员丁利娜告诉记者,本次考古工作较为重要的发现是金中都外城相关遗迹,包括城墙、城门、瓮城、马面、护城河、顺城街、门内大街、路沟、排水沟等13处遗迹,出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

        “通过这次发掘,丰富了我们对长城色彩系统的一种认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人员尚珩告诉记者,他们在121号敌台内部箭窗发现红色线条和墨线痕迹,这个发现为复原敌台箭窗木构形制和色彩提供了依据。“明代对长城的营建有着高坚、壮丽的要求,在体现高大坚固的军事工程特点上,红色也展现着巍巍长城的壮丽之美。”尚珩说。

        发布会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还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和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签订了文物移交协议,对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进行了现场移交,让出土文物回到属地,进一步有效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此外,《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2021-2023)》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卷)》两部最新研究成果也正式面向公众发布。

        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遗址点的考古发掘成果也得以集中展现。尤其是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呈现了自明代以来依次叠压的7条道路,明确了中轴线南段道路的规制和工程做法,理清了南中轴道路的历史演变脉络。

        “这次我们‘考古北京’成果发布会的发布形式,更倾向于为老百姓‘讲故事’,让老百姓在认识、了解考古工作的同时,去探索历史的深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北京”的平台,让以前大家觉得生硬枯燥的考古知识走进生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