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庄水厂的机械加速澄清池 ■企业/供图
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的制水车间里,一个个巨大的过滤池里,满池清水微微荡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润的水汽。这里是北京市最大的地表水水厂,目前日供水能力达171万立方米。在这里,“南水”与本地水源混合后,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四道常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等深度处理工序,生产出符合甚至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再经过配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目前,北京已建成16座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日处理“南水”能力近500万立方米。
从2014年第一次迎接“南水”至今,第九水厂已累计接纳了30.5亿立方米“南水”。“供水高峰期时,我们一天就会取用135万立方米‘南水’,今年‘南水’使用量更是第一次达到了出厂水的90%,创了历史新高。”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副厂长王玥说。
“南水”进京前,第九水厂使用的水源是密云水库水。“‘密水’和‘南水’皆为极其优质的地表水源。鉴于地域差异,我们担心突然切换水源,市民会饮用不惯。”王玥解释道。为此,第九水厂最初按照4份本地水兑1份“南水”的比例来制水,后续才慢慢提高“南水”用量。
“考虑到‘南水’是由明渠输送而来,日照强烈时水体中藻类含量可能升高。因此,第九水厂特别改进了预处理工艺,比如在前端增加预臭氧工艺,让水厂制水工艺能够适应‘南水’,保证出厂水质和原来一样好。”王玥介绍。
距离第九水厂不远的关西庄泵站,是第九水厂的“前哨”。泵站的格栅间里,4台格栅机同时开启,拦截“南水”中的树叶等,经过预处理后,将“南水”输送进第九水厂。
在格栅间里,水质检测仪旁立着一个不到一人高的长方体设备,其外观酷似小型配电柜,正面有显示屏,柜门里还有几根进水管。这是北京市水科院自主研发的藻类AI自动监测设备,被工作人员称为“藻脸识别”设备。
“对水中藻类的监测,传统方法是人工取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前处理,再加以人工鉴定。这个过程至少需要48小时,对于供水安全而言,周期较长。”北京市水科院技术人员介绍。有了“藻脸识别”装置,设备能够实时、自动采样,完成前处理;再经由显微成像系统放大并拍照,自动将拍摄到的藻类图像与数据库里的进行对比,并开展识别、统计和反馈数据的工作,全程只要20分钟。
2024年截至目前,“南水”进京超11亿立方米,其中水厂利用量超8.5亿立方米,占比约80%,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10年间,北京喝上“南水”的市民从900万增加到160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七成以上。
今年通水的昌平新城地表水厂,是昌平地区第一座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门头沟门城水厂通水后,门头沟将具备“南水”双水厂保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