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清洗和修补的万宁桥 ■记者 董一鸣/摄
车水马龙的地安门外大街上,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的万宁桥静静地守候着这条大街。去年,万宁桥经过了维修整治后全面亮相,不仅桥上铺设了沥青路面,整个桥身也进行了清洗和修补,如同进行了一次深度“护肤”。
对北京建工六建集团万宁桥项目经理郑欢而言,万宁桥的整修既是助力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工作,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万宁桥始建于1267年,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桥身为单孔拱券桥,长约33米,宽约20.5米,是北京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单孔桥。桥拱净跨度约7.3米,拱高约3.5米,桥东西存有四只镇水兽。万宁桥望柱各16根,栏板各15块。经过多次修缮望柱和栏板呈现出新旧各异的特点,年代远近显而易辨。2014年6月22日,包括万宁桥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2022年,万宁桥整修工程启动,由郑欢团队负责的是桥体结构。“我们主要进行两方面工作,首先是对桥身进行清洁,随后对因风化原因造成的桥体瑕疵进行修补。”郑欢说。
郑欢口中的“清洁”并非简单地冲洗泥沙和尘土,由于桥体许多构件都是元代文物,因此如何对其清洁成为一项关键工作。经过对勘察方案的研究和对桥体实际情况的检查,最终变成了复杂工序的组合。郑欢说:“如果采取常规的高压水枪清洗,虽然可以有效去除桥体的污渍和‘城市牛皮癣’,但是高压冲击不仅会将桥体多年形成的包浆冲掉,对结构也会产生一定损伤。”
为此,技术团队根据桥体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方法,比如使用高压蒸气法在实现缓慢清除污渍的同时不损伤桥体结构;在望柱等细节部位则采用海绵进行轻柔的按摩式擦洗;对于后期修补的新桥体部分则采取软毛手刷进行深度清理,确保以最小的扰动完成桥体清洁工作。
完成清洁后的桥体还需要“护理”。整个万宁桥为砖石垒砌而成,多年风化导致桥体结构之间缝隙的油灰勾缝出现脱落,长期不修复不仅影响桥身美观,还可能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此次施工中,技术团队发现整个桥身有近70%的区域存在脱落问题。修补中,团队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古建修复“四原则”,所有的勾缝材料全部按照原始工艺调制油灰。所谓油灰便是以桐油和熟石灰为主要原料,在添加麻刀等辅助材料后,调制成一种黏稠状材料,将其填充进桥体构件之间的缝隙,可以让桥体更美观坚固。郑欢说:“其实最简单有效的材料便是水泥砂浆,但是要让古建的历史韵味得以保留,传统工艺做法必不可少,这也是团队多年来从事古建修复领域固守的原则。”
整个修缮工作跨越2022年和2023年,特别是桥洞修整工作正值12月底,在通风良好的桥洞区域寒冷指数更高,而过于低温也会影响勾缝效果。为了保证改造质量,团队搭建了由浮箱组成的作业平台,并在不大的桥洞内布置了12组电暖器用于区域升温,在为工人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的同时,也保证了勾缝最终的成型质量。
如今,作为大运河通衢要道的万宁桥依旧交通繁忙,其也成为本市为数不多依旧承担城市交通通行重任的古桥,也正因为有首都国企的细心修复,万宁桥才能持续为市民的交通出行提供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