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帅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弧形屋面采光顶的曲面玻璃定位成为如今苏中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收官工作。

        作为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测量中心总工程师,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也让这名经验丰富的测量专家有些挠头。

        “建筑工程测量就是用激光线条来构筑出建筑的虚拟形态,而这个虚拟形态上的每个点位都要放样到实体工程中,还要把精度控制在毫米级,这行还是挺费眼睛的。”苏中帅笑谈自己的专业。

        2018年,苏中帅来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施工现场,那时还是一片开阔地的作业面,把仪器设备架好,开始测量关键点位,苏中帅和测量人员是第一批开工的人。

        工程从哪里开始挖土?怎么保证整体施工周期下来的精度控制?钢结构垂直度如何保证?预埋件的定位精度怎么控制?一个工程的开始没有测量工作,就无法开展。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占地面积大,仅南北长度就达到了400米,让如此巨大的建筑精准定位,苏中帅和团队甚至需要到1公里以外的位置校准数据。

        “我们之所以选择1公里以外,就是综合考虑了环境的稳定性,比如建筑稳定、行车稳定等要素,用一个绝对稳定点再反推我们现场的定位是否准确。”苏中帅说。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几乎囊括了苏中帅已知的所有测量工序,而三维激光扫描仪、精密水准仪、GPS等测量设备也是一应俱全。

        如果简单形容苏中帅的工作,那就是对建筑物进行模拟3D打印,每一分层设置多少个点、横纵点位的测量、精度控制的要求,都需要用一根根虚拟的光线来确定。

        比如一根立柱的垂直度,首先苏中帅要给施工人员一个精确的定位,同时每一根立柱安装完成,测量人员都要现场复核,确保数据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才能进行下一道施工。

        在苏中帅看来,测量人员手上也是有功夫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的点位多,测量时间有限,数据生成也需要时间,所以测量的一次准确率要求必须高,不能反复调。”苏中帅说。

        同时数字化测量工作还要学会处理干扰数据。比如在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时,施工现场材料多,很多非必要数据,比如一个区域的边角属于有效数据,临时摆放的材料就不属于有效数据,但测量时这些数据全都会生成,测量人员必须迅速删除其中的干扰数据,保留的有效数据越准,生成的三维模型越真,提供给现场施工生产人员的数据就越精确,越能保证整体工程的进度和效率。

        如今,苏中帅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对他而言,用线条描绘的又一项重点工程即将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