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开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力图挖掘新动能与新的增长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传统战略的对接必将面临新旧战略转换所带来的调整成本,导致一些企业短板效应显化、局部风险增加,企业面临新的抉择。今后五年,我国发展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大体将呈现出十个方面的趋势。

        趋势一: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国企重组继续加快,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重组将是结构调整中的重头戏。解决过剩问题的办法是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于民营企业由于高杠杆和股权高比例质押出现的风险多采用并购方式解决,部分国企将参与并购;并购使很多企业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集成创新。整合将在今后五年持续不断推进,向重要行业集中,加大钢铁、煤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重组,而A股上市公司对海外高科技企业实行股权并购,仍然是有效途径。国企还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强化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等领域的保障水平。

        趋势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是今后五年企业改革的主题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发布与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改革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包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与网运分离,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等等。国企改革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市场体制的完善,二是市场配置的优化,三是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将使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更加成熟稳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趋势三:重构产业链条,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未来5-10年,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将进行重组重构,全球治理体系和新的规则体系也将逐步重建。“十四五”期间,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混改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以深度转化经营机制为主线,分层分类推进,加快速度,扩大规模。混改主题由“混资本”为主向“混机制”为主转变。从外部看,由财务型投资向战略性投资方向深化;从内部看,支持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混改在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借混改推综改的新阶段。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应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加大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装备投入,着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及缺失环节,构建完整的生产供应体系,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趋势四:领先区域的大企业由全球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由区域大企业带动的城市群将在未来的创新协调开放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大都市、大企业成为若干区域发展的强增长极,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发挥主体作用,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看准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在加速推动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要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产品,以破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约。

        趋势五:创新驱动成为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新动能造就 “变道超车”的机会

        从2021年起,中国将逐渐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绿色制造与环保企业将在今后五年得到长足发展,随之出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又能兼顾环境影响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先进制造模式。实现中国企业集约型增长,加速推进绿色制造,有利于维护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中国企业的创新,一是外部投入,二是内部机制。国有企业将学习民营企业进行充分的激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趋势六: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资产及市场体量大、业务链较长、体系较完整,对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作用举足轻重。目前,国内汽车、家电等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正加快信息化进程。国有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夯实产业基础,提高产业水平,将自身打造成重要制造基地和产业链枢纽,优化产业组织,发挥好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在补链、稳链、强链方面担当主力。国有企业全力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培育数据基础端、平台端、应用端积累、开发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国有企业应加速基于大数据管理及应用的开放、扁平、灵活的组织体系改造,带头做好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业务、管理等流程。

        趋势七: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效带动就业,随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安定和谐”趋向而得到恢复性增长

        提前稳住内部经济循环基本盘是应对外部冲击和大国竞争的核心基础,全面扩充国内市场需求,快速促进市场循环的常态化是当前窗口期的必然之举。在此背景下,坚持发展高效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坚持发展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电子产品组装、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加速行业整合、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转型发展产能过剩、竞争力较弱的困难行业,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拓展产品应用空间,创造更多需求市场,以此稳定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趋势八:新型消费品企业快速发展,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局面形成

        中国企业要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所谓“供给创造需求”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等创造更高水平、更加新颖的供给,让高水平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并重,这种“双侧改革”是对“双循环”的发展与保障。未来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消费。国有企业应加大民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入新型消费领域。充分挖掘内需,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费品产业,有利于减轻国民经济对出口、投资的依赖,为保增长贡献力量。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消费产品。对这些新型消费品领域,企业应拓展挖掘用户需求、加强创新设计、丰富产品种类、创新营销手段、增值信息服务等。

        趋势九:企业由投资为主转向内部管理为主,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我国之前是以投资拉动、政策推动、外部资源配置为主,未来五年将逐步以管理技术推动为主,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内部资源配置优化为主。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依靠创新,而是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要打破这一规律,就必须从管理入手提高创新能力。中国唯有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才能够解决许多产业效益低的问题。我国企业应深化管理转型,提升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中国企业将形成主要靠创新、技术、人力资本和内需潜力的高质量发展环境。

        趋势十:企业更深层次开放,由单纯的世界工厂向“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结合的转变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将继续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强化国内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支撑,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新变化、新挑战,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安全可控、多元多样、优质高效、自主开放的资源调度网络,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优势,积极倡导和推动多边合作机制,以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性。 

据《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