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多角度展示“好房子”建筑设计。                           ■记者 董一鸣/摄

  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这个数字正成为衡量“好房子”的核心指标。而新修订的《住宅项目规范》昭示着更深层次的变革——建筑品质的提升需贯穿设计规划、居住体验、生活服务全链条,让每个建筑细胞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因片段。在2025年服贸会绿色智建赋能“好房子”高品质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写好城市建设全链条“好”的发展新文章展开了深入探讨。

   “好房子”的新机遇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毛志兵认为,“好房子”建设涉及设计、建造、使用、服务等全流程,需要统筹政策制定与技术标准升级;而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特征,更需要从业者从实操层面不断思考与突破。

  北京市住建委市场管理处处长孟海亮同样认为,“好房子”概念的提出需要行业重点聚焦以绿色化、智能化推动行业转型,以科技手段赋能“好房子”建设,同时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建筑全周期碳排放,提升能耗预测精准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需求。

  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会长郝小兵表示,建设“好房子”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建筑业深度转型的新机遇;而围绕好标准、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实现系统性创新,也必将成为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好房子”需因人而定

  如今的建筑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发展逻辑也已从“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的存量优化。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认为,“因人而设计”是建筑师参与“好房子”建设应秉持的核心方法论。他说:“设计师要走出图纸、走进生活,从城市片区更新规划、街区风貌与城市设计、产业运营策划、全生命周期服务设计等四个领域展开探索,让‘好’成为项目规划阶段就具备的‘基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院长王清勤则从诸多细节对“好房子”政策进行了案例分析:“随着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不断增加,‘好房子’中防翻越、防坠落栏杆的高度从最初的1.05米至1.1米提升到不低于1.2米。而超低能耗建筑的普及,也从最初的试点向更大范围落地,呼和浩特河山大观打造的中国严寒地区首个低能耗建筑集群示范项目便是其中的代表。”在他看来,真正的“好房子”不仅是住宅,更应是依托前瞻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实现服务城市发展全过程的“好”载体。

   “好房子”不止于住宅

  2025年服贸会现场,诸多建筑企业的展台上,“好房子”的实体样板间占据了主要展示空间。其中,诸多细节聚焦开发、建设、使用全流程的“好”。

  北京建工自主研发的V5“好房子”体系全面亮相,其中嘉棠澐玺项目作为怀柔区首个落地的“好房子”项目,通过270度环景飘窗、LDK一体化设计延展空间舒适度;屋内板材采用ENF级别,厨卫地面采用人性化的无高差设计,将“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全面落地。

  北京城建集团望京国誉府围绕“衡温、衡湿、衡氧,衡静、衡洁、衡智”的“六衡”理念,通过科技系统的集成,全方位提升了居住体验。清樾府项目则展示了宋式三进制移步异景的内外双园体系,以近人尺度设计,体现了“园中有墅、墅中有园”的栖居美学。该企业的所有项目均应用了智能家居互联、智能安防、智能停车及智慧服务等智慧社区保障,以及针对幼儿监护、养老保障及医疗服务的智能全龄关怀。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下属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连柱表示,“好房子”聚焦的是建筑工程的建设标准、设计方案、建造质量、后期运营等多个维度,并非只有住宅才能被称为“好房子”,需要建设者对各类工程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实现“好房子”更广泛的覆盖。而在完善住宅功能的同时,从业者更加关注公共配套、周边环境等内容,进一步解决隔音、降噪、隔热等痛点问题,以及满足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即将公布的第二届‘好房子’大赛便在首届的基础上加入了城市更新、养老等更多细分领域和多群体案例征集,将进一步丰富‘好房子’设计、设备、技术、人文层面的储备,为‘好房子’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提供助力。”徐连柱说。